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山神的圈谷─尾聲,結束之後,開始之前


  20111112,我生平第一次自己背起大背包,跟著朋友去爬南湖大山。(遊記請見「精靈的南湖」系列文章)
  然後一轉眼一年半過去了,2013421,我第二次踏入引領我進入高山世界的南湖群山。

  這一年半之間,我沒有再爬過任何一座高山,唯一的差異大約是2012年移居花蓮之後,開始會去海灘上跑步和上跳舞課,因此體能狀況一點點累積變化,讓這一回上山的體能基礎,比只倉促自主訓練一個月後就上山的第一次好上許多,特別是關於肺活量和肌耐力方面的增長更是顯著。
  這一次上山也是我第一次以夥伴的身分承擔部分登山規劃,我第一次認真的用電子秤把背包裡的物品一樣一樣拿出來秤重,記錄在筆記本上,好方便上山之後精算我的負重變化,為的就是能夠明確的將我的體能和負重能力數據化,不要繼續用「應該有背15kg吧?」這樣的粗略描述來自我評估。
  到底背到多重是我能夠感覺「輕鬆」的範圍呢?多重的重量是「可以」的極限,要到多重才會覺得「吃力」?這都是我想透過這次的紀錄讓我自己了解的問題。
  這一趟的登山預定行程原本是這樣的:
Day1 客運上山→勝光菜園→雲陵山屋
Day2 雲陵山屋→南湖山屋
Day3 進行調查,夜宿南湖山屋
Day4 南湖山屋→雲陵山屋
Day5 雲陵山屋→勝光菜園→客運下山
  實際登山的行程因為感覺到天氣將要變化,就提前了一天結束調查,變成這樣:
Day1 客運上山→勝光菜園→雲陵山屋
Day2 雲陵山屋→南湖山屋
Day3 南湖山屋→雲陵山屋
Day4 雲陵山屋→思源啞口→客運下山
  也因此準備的食物最後又背了不少下山(主要是冬粉、泡麵、麵條、白米,非乾貨類的全部吃光),但這是好事,只要差異不要太大,吃剩總比吃不夠好。
  這一次M君把開菜單準備公糧的任務交給我處理,所以我開出了非常豐盛的菜單,最後實際上山時卻也進行了相當幅度的修正。原則上達成了每天的晚餐都有兩菜一湯的菜單設計,不過事後和M君討論,他說以他過去的原則來開菜單的話,晚餐只會開一菜一湯,然後中午吃乾糧不開伙,早餐沖麥片粥,菜單的設計都已減輕負重和減少料理時間為主;像我這種商業團等級的菜單他是絕對開不出來的。
  飲食習慣是非常基礎的差異,這個在事前準備菜單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被我評估到,我的日常飲食非常喜歡吃蛋,通常一天會吃到兩顆蛋左右,所以我這次背了八顆蛋上山;雖然全部都沒破但是M君其實吃的有點為難,覺得膽固醇過高XD
  許多食材我沒有預處理過後長期室溫存放的經驗,這次的實驗意味非常濃厚,針對食材的狀況大概實驗出了下面的結果:
  1.番茄比預想的更容易被壓爆,反而是蛋有蛋盒保護的很好都沒破。
  2.白米幾乎都煮不透米心,M君以前都沒有遇過這種狀況,所以很可能是我攜帶的白米品種的問題。我用的是花蓮富里米。
  3.苦瓜相當醒腦,是比預期還要好的食材,剖面的狀況也不錯,密封在封口袋保存到第二天晚上的狀況還是相當好,估計放到第三天都不成問題。
  4.青椒比預期的還要不耐放,跟苦瓜一樣切開去籽,到了第二天晚上烹調時部分切面已經有點小爛,要帶上山第一天就要處理掉。
  5.沒有切開的小黃瓜保存超乎預期的好,到第四天下山時還是非常脆口,生吃炒菜兩相宜,沾蜂蜜更是一絕,擔任行動糧還可以提供水份,只是重了點。
  6.沒有滴管口的油瓶太容易沾罐身,消耗不少衛生紙。
  7.放在封口袋裡的蒜第二天就悶壞了,蔥綠不耐放,第三天就不行了。
  8.真空調理包的鈉含量都太高了,會越吃越渴,不適合帶上山。
  10.醃肉帶上山可行,但是醃肉醬汁要弄得更少一點,太佔重量。要處理肉就要有瓦斯消耗加倍的準備,這次上山我們消耗的瓦斯,幾乎是M君過去菜單的三倍。為了處理油膩膩的餐具,四天用掉了我們兩包衛生紙,消耗速度也是過去的好幾倍。
  11.肉排可以提供身體很長的續航力,吃過肉排那餐之後的七個小時我們完全沒有飢餓感,體力也一直維持在相當不錯的高點,是這次上山續航力最好的一餐。
  12.香菇、紫菜這種乾貨類的都是好東西,一點點重量就可以煮超多!
  負重變化紀錄如下(單位:g)
Day1 上午行進16,522、下午行進16,000
Day2 上午行進16,014
Day3 下午行進14,733
Day4 上午行進11,335
  大致上維持了上山時都是16kg負重的狀況,這是目前的我可以輕鬆行走不會感覺腳酸爬不動的負重重量,就算連續陡上也可以一氣呵成的爬到底,算是CP值相當好的負重。
  負重14kg的時候可以用接近小跑步的速度快走。
  負重11kg的時候會覺得「背很輕」。
  闔上筆記,重新審視自身的狀態,讓這些經驗都緩慢滲透到自己身體之中,成為下次出發的養分。
  塵封這一切,靜謐的等待下一次的開始。
  旅行,這才真的結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