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四國遍路-寫給野宿者的備忘錄,其一

給遍路野宿者的參考資料(冬季、早春篇)

  由於一直收到網友詢問,趁著今天在有免費wifi與充電插座而且開到晚上十二點的かみとくの湯泡湯休息,趕快趁機來整理一篇這段時間被反覆問到的QA。

  先說前提,我是一個非常膽小的野宿遍路者,而且我又要求舒適性,堪稱是豪華野宿派也不為過,然後我不懂日文,多數時候無法跟當地人溝通與求救,一切只能靠自己。這些分享的經驗都是基於這個個人的前提而來的,服用時請謹慎考慮您自身的狀態與需求。

  在開始說明我的經驗之前,我必須說明,目前為止我遍路旅行信念是:

    「我是來享受的,不是來找罪受的。」



  也因此,這篇文章可能不適合一心一意想要快速走完88番的遍路者~我的看法是,真的要求快的話,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租台機車(印象中125cc租一天大約5000日幣)完成88番遍路所花的錢肯定比徒步野宿還要少。畢竟花的時間少,就意味著吃的餐少,住宿的日數少,這就意味著整體費用的節省。

  以下我就用功能取向的方式(這是我看待野宿的基本取向)分成幾個部分來說明我的準備跟路上遇到的狀況:

 一、食

  吃飯的部份,目前為止走到一個多月之後我大約歸納出幾個不同的飲食方式,分別對應各種不同的狀態。

  我先談有帶爐具可以炊煮的狀態。

  首先是早餐,一開始我傻傻的在早上煮粥,每天早上都很餓而且花很多時間還不見得可以煮透(天氣冷啊!),後來發現其實可以前一天晚上就把煮開的水倒進裝好小把米的保溫瓶裡,隔天早上就有燙口爛熟的粥可以吃。這開啟了我一番實驗之旅,並且得到了重要的情報,告訴我這世界上存在一種叫做「悶燒杯料理」的天地。(請自行google「悶燒杯料理 食譜」之類的關鍵字)

  可惜我帶的是保溫瓶,能夠做的料理有限,但這已經讓我每天早上起床都可以立刻吃到熱粥了!四國是一個農產相當豐富的地方,這意味著你可以在路上買到各式各樣的新鮮食材,當然,體積和重量都是問題,這就需要你自己的權衡與篩選。目前我愛用的餐點是馬鈴薯(買小顆包裝的)+香菇(買切片好的乾貨)+高麗菜(買切1/2或者1/4的)+一小把米,這樣早上都有熱騰騰的雜炊粥可以吃。

  爐具的部份我帶的是簡易的攻頂爐,瓦斯要在日本的戶外用品店買,壓縮氣體不能上飛機。我買了一罐500g的瓦斯與一罐250g的瓦斯,目前為止500g的還沒使用完。

  我節省瓦斯的關鍵是每天遇到便利商店的時候就先把保溫瓶裝滿便利商店免費提供的熱水。對於沒有爐具的人來說,便利商店的熱水是你唯一可以發揮悶燒杯料理的時間點,請善加利用。

  對於沒有悶燒杯跟我一樣只有保溫瓶的人來說,請注意你的保溫瓶不要摔到有聲音,這麼一來保溫效果會大降。如果這發生在旅途中,請在注滿熱水之後把它用一堆衣服或者保暖手套整個包起來,這樣還是可以達到一樣的悶煮效果。

  我每天只有剛起床的早餐是自己烹煮的,對野宿者來說,好的紮營地點通常附近不會有商店,所以想要熱騰騰的早餐只能自己想辦法。

  另外,好的登山用鍋具因為輕量化的緣故,往往邊緣很銳利,我用鍋子邊緣來切馬鈴薯,可以省掉帶刀子的麻煩。


  午餐和晚餐的部份,則依每天的行程而有所不同。後來我大量的依靠便利商店,因為買便當吃是用餐最快的方式,如果那一天有幾個寺院要去,我就不會花太多時間吃午餐,只有晚餐會進餐廳。有時行程比較趕,連午餐都會用行動糧的方式解決掉。

  關於行動糧,一開始我吃了大量的零食,特別是巧克力,直到一個月之後我的牙齒開始疼痛才停止。那之後我改買便利商店的飯糰帶在身上,大約一個到兩個小時吃一顆飯糰,就可以維持相當不錯的精神與體能。

  五點過後寺院休息,這之後要是遇到餐廳我就會毫不猶豫的進去用餐,除非當晚還有其他行程(例如要趕去泡溫泉)。


二、衣

  冬天早春最困難的是衣服,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跟我一樣徒步背相當重量的裝備旅行(我現在大概背18〜24之間,隨攜帶食材重量而出現差異),那麼不管天氣多冷,你都有可能走到很熱。請遵守洋蔥式多層次的穿法,有時走的太熱我甚至會脫到剩下短袖上衣和排汗長褲,即便在攝氏5度,沒有風的情況下這都是有可能的。隨時隨地感覺熱或者感覺太冷就要立刻調整衣服,務必確保衣服不要因為流汗濕掉,在天氣很冷的時候,濕掉的衣服意味著你會有失溫的風險。

  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不可測意外,我總共帶了兩套短袖+長袖的組合,以及兩套排汗褲+外層防風褲的組合,兩套厚短襪+厚長襪的組合,以及一套預備用的緊急替換長袖上衣、褲子、襪子。

  內褲的部份一樣帶了五件,以上全部都是吸濕排汗保暖快乾的登山專門衣物。這讓我可以大約10〜15天左右才洗一次衣服,利用路邊隨機遇到的自助洗衣店來洗+烘。

  另外,我還攜帶了一件保暖的中層刷毛衣、兩件式Go-tex抗風防雨+薄羽絨內搭的外層外套、一雙保暖手套、一個有帽沿的毛帽、圍巾。通常這些保暖系列的衣服只有在剛起床和泡完溫泉入夜離開的時候會穿上,行進間往往會脫到所有保暖系列一件都不剩。

  但我整裝的時候放棄了兩件式雨衣,另外攜帶了超大型的大傘。目前遭遇過三四次大雨與大雪,也愈過行進整天都在下雨的狀態,迄今為止,都維持全身無濕的紀錄。

  再次重點提醒,無論你怎麼準備,在天氣冷的狀態下,別讓身上的衣服濕掉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三、住

  這應該是野宿者們最關心的情報了。

  我先說我紮營過的地點,一開始在德島的時候,我住過兩次善根宿,分別是第二番的廂型車,以及鴨の湯。這也是目前唯二我住過的善根宿,後來因為我總是走到太晚往往無法入住善根宿。

  其他時間通常紮營在寺院的駐車場(通常是露天),或者紮營在寺院的屋簷下。寺院屋簷下的紮營點通常要問過寺院的人,但有時抵達的時間太晚又沒有適合的地方的話我就紮營了。

  另外最常紮營的地點就是道の駅(日文輸入michinoeki,記下來很好用),通常大部分的道の駅都可以紮營,但有少數例外。這種地方的好處是一定會有廁所,通常也會有大屋簷,運氣再好一點有的甚至搭配溫泉。

  有屋簷的涼亭休憩所通常都可以紮營,海邊的休憩設施、道路旁的休憩所,這些地方我都紮營過。

  這幾個地點中,天氣好的時候哪裡都沒差,我優先考量的是有沒有廁所,再來才是有沒有電源。

  天氣差的時候,就一定得找有屋簷的地方,這時休憩所通常會比遍路小屋可靠,多數的遍路小屋都沒有廁所,並且空間都不太適合搭營。但遍路小屋有個好處,所有的遍路小屋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介紹它的照片資料,我通常會在每天規劃行程的時候上網輸入遍路小屋的名字編號,就可以找到介紹它的照片,這可幫助你判斷這個小屋適不適合紮營。

  野宿者最大的自由跟不自由都源自於紮營,我的取向非常功能性,廁所提供水源而且晚上睡前早上睡醒可以上廁所實在太重要了,這百分之百優先考量,寺院通常會有廁所,所以天氣好的時候,趁著五點之後到睡覺之前走夜路到下一番寺院(如果不太遠的話)紮營,隔天早上睡醒可以直接參拜,這幾乎成為我的行程習慣。

  但有時距離過遠,就沒辦法這麼做,你被迫得在途中尋找適合的地方紮營。黃本地圖上有廁所+休憩所的地方都可以優先考慮,如果沒有,請使用手機google地圖,開啟衛星模式,可以透過衛星模式判斷你所在或者要前往的地方附近有沒有適合的公園涼亭,通常這是可以從空拍圖來判斷的。
  如果實在找不到廁所,我紮營過最窘迫的點是馬路旁堤防上的人行空間,我挑選的標準是旁邊有小路可以越過堤防下到海邊上廁所,以及馬路對面有販賣機可以買礦泉水。當天運氣很好只是風大了點,沒有下雨。

  真的持續下雨的話我就會持續往前走,直到找到有屋簷的地方為止。別擔心,通常走個兩三個小時總會遇到一兩處的。

  我的帳棚是便宜的出雲登山帳雙人帳,重量大約2.8Kg,另外買了一塊地布阻絕地氣,使用七公分厚的充氣式睡墊,以及1.6Kg的羽絨睡袋,加上一件號稱可以增加11度的睡袋保暖內襯。即便如此,後來我還是習慣穿著兩件衣服兩件褲子兩雙襪子加上刷毛衣入睡,並且會拿剩下一件外套蓋住雙腳,這可能跟我的體質容易腳冷有關。通常夜間溫度低於十度的時候這都還可以支撐,我依靠這樣的裝備目前經歷過的最低溫是零下4度,有屋簷,在久万高原的久万公園。

  以最近的天氣來說,強烈建議泡完溫泉之後再紮營,這會讓你好睡很多。

四、行

  我在出發前去台北登山友買了一雙merrell的高筒登山鞋,上網先查看網路挑選登山鞋須知的相關文章,買了比自己的腳大一號,並且在試穿諸多鞋子之後穿起來最順沒有任何一點「卡卡」的感覺的鞋子,雖然他爆了我原本的預算,但長時間走路這件事情,任何一點一開始的小小不舒適,累積久了都會很可怕,因此我在鞋子這件事情上完全不敢將就。

  一開始的時候我還只穿一雙襪子,後來發現穿兩雙比較剛好也比較舒服,行走一個多月來,目前為止我只有在一開始穿一雙襪子時起過一個幾乎沒感覺的小水泡,泡過幾次溫泉之後就不見了。換句話說,基本上可以說我沒有因為行走起過水泡。

  我每天行走的距離是15~40公里不等,通常會落在20~30公里之間,40公里那次是下午四點遇到適合的點覺得有點太早,就繼續走,結果後來都沒有適合的紮營點,硬是在大雪中走上久万高原才找到紮營點。這樣的距離通常夠我一路邊走邊拍照,以及兩三天就泡一次溫泉(有時頻率是天天泡),和通常一兩天都可以在餐廳悠閒的吃上幾餐。

  我攜帶了兩把可調長度的登山杖,這是非常實用的工具,比金剛杖實用的多。我的登山杖刻度設定可以從110cm~140cm(附帶一提,金剛杖長度是140cm),調短可以用在上坡,調長可以用在下坡特別是陡下,一般平地行走我會調115~125之間,依當天身體狀況而定。登山杖的長度網路上有建議設定方式,但我的建議是多調整,去找到你自己覺得最順暢的方式。累不累、背的重量跟當天的各種狀態都會影響所謂的適合長度。

  我使用的背包是可前開式的denter背包,肩帶背長腰寬都可以調整,但我一直到走了二十天左右才發現我的背長設定錯誤,一直壓迫到髖骨,後來把背長調短之後才沒有這種走到腰間髖骨會痛的困擾。

  一個登山背包有非常多的可調整位置,我的經驗是請重複多次的嘗試不同的調整方式,有時光光只是背起來的方式不同(扛起來或者坐在椅子上背好),走路的感覺差異就很大。腰扣的緊度、肩帶、背帶的長度、背長設定、物品放置位置不同、打包方式....這些全部都會影響你走路的感覺。

  行走這段時間之後,我已經可以調整到每天走路都覺得背包像是我身上的一部分,肩膀不會累走路也不會痠,我一開始跟很多人一樣以為背重走路一定會每一步都覺得腳痠,直到我有好幾次第一次扣上腰扣走很痠,但解開重扣一次之後走起來竟然完全沒感覺的經驗,我才發現就算打包方式一樣,不同的腰扣扣上位置、角度、都會造成身體的不同影響。

  背包就是遍路者兩人同行中最現實的第二個人,請務必想辦法在路途中不斷跟它磨和,找出你們最完美的契合方式,享受他,而不是「忍受他」!

   另外我還是掛了鈴鐺在金剛杖上,把金剛杖紮在背包側邊,這有個好處,走路的時候會一直聽到鈴鐺聲,對我這麼膽小的人來說,走夜路有個聲音一直在旁邊會安心很多。

  我的基本原則是天黑之後不進步行者遍路道,這種遍路道通常有不小的比例是森林裡的山路,雖然距離比馬路短,但是天黑之後對路標的辨識能力會下降很多,我通常不願意冒在山裡走錯路的風險,寧可多繞遠路走馬路起碼不會走錯路。

  上下坡的時候,有人行道我就會走人行道,沒有人行道我就會走「正在上坡那個方向」的車道旁邊,對汽車來說,上坡要減速避免撞到你絕對比下坡時容易。這就是我選邊的原則。

  就算是走平路我還是會使用登山杖減輕雙腳的負擔,旅途中我另外買了運動用的小腿固定壓縮帶,每天都會套上去,確實會減輕雙腳的一些負擔。

五、其他

  擅用你的智慧型手機,有人說想要遍路的時候順便嘗試戒網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一樣是遍路是來享受的不是來找罪受的,要戒網路平常自己戒就好。有網路可以使用可以同步對照遍路者地圖確認你的位置,有時導航給你的路線甚至比遍路地圖本還近,可以讓你用關鍵字「溫泉」找到地圖上沒有記載但其實離你不遠的溫泉,可以用關鍵字「餐廳」找到一些吃飯的地點。理論上也可以用關鍵字找到自助洗衣店但我還沒有認真把那個日文抄寫下來....

  在google地圖上直接輸入xx番通常就可以搜尋到你要去的下一所寺院,打開衛星模式以及瀏覽寺院別人拍的相片,都可以協助你確認寺院的情況適不適合紮營。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一些電子產品,充電就會是你的需求之一。買一條一公尺長度左右的延長線,幾乎所有的便利商店外面都有室外插座可以使用,我會在每一個便利商店休息上廁所吃便當的時候,拉出延長線插上,把需要充電的東西在背包裡插好插座,拉好拉鍊只拉延長線出來。不用太長,因為你應該不會蠢到把背包擺的離插座很遠。

  注意天氣,鋰電池在低溫的時候效率都會爆降,我的iPhone曾經在半小時內從100%掉到1%,低溫的時候請把手機貼身收藏避免他失溫。別在晚上睡覺時用行動電源充電,除非你把他們一起放進睡袋裡保暖,低溫的夜晚會讓你的手機永遠充不飽電,因此過量的消耗你的行動電源。

  呃,不知不覺寫到時一點半了,先寫到這邊,之後有需要再補充。





3 則留言:

  1. 難怪喔~ 我這大呆人在10度左右又爆雨的天氣划不動手機, 原來就是低溫造成... 寫的太棒了. 謝分享. :)

    回覆刪除
  2. 聽過一個說法,要讓羽絨睡袋發揮最佳功能,攤開後必須先放個十幾二十分鐘,讓羽絨逐漸恢復蓬鬆。然後要用的時候,人不能穿太多,最好脫到剩貼身衣物,這樣人體散發出的熱量才能順利進入羽絨,達到保暖的效果。另外就是睡覺時不能憋尿,只要憋尿就會散失熱量,導致愈睡愈冷。

    回覆刪除
  3. 感謝分享,儘管沒打算要成為兩人同行的遍路行者,然而這樣的道具整備對旅遊者來說仍具參考價值,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