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全民洗腦
片名:戰爭催眠術(Love, Hate and Propaganda)
製作人:吉姆.威廉森 (Jim Williamson )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網站簡介:http://2011bestinput.pts.org.tw/films_3.html#no6
對戰爭歷史的研究,「全民洗腦」所精選的兩部片,都在展現一種現在乍看之下似乎很罕見,但細思之下並不陌生的控制方式。控制的慾望是否就是戰爭的本質之一呢?
我後來漸漸的這樣想:如果要試圖理解整個世界那樣巨大的流,就得先理解這些看來特殊的亂流。
影片摘錄:
愛好和平的希特勒,如何利用宣傳來發動戰爭?
影片中摘取了當時希特勒成立的親衛隊的觀點,成千上萬的少女離家,加入國家成立的親衛隊,成為「黨的女兒」,相信愛好和平的希特勒會帶領國家走向光明美好的未來。
然而,所有傳來的消息都是不好的消息,波蘭襲擊德裔居民、炮擊國家行政首長的座機,在由國家掌控的媒體「製造」的新聞中,整個德國沸騰起來,要「拯救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
德國出兵波蘭,為的不是侵略,而是拯救苦難的同胞!
二戰開始,始於正義。
拿下波蘭之後德國侵略法國,最後迫使法國政府易主,新上任的首長貝當採取的策略是粉飾太平,看似法國不再被德國攻擊,但實際上法國幾乎已經全盤的被德統治。
印象中,影片裡有提到集中營和毒氣室的設計也是透過縝密的宣傳,讓執行者以為是在做好的事情。
影片角度不斷流轉(中間我睡著了一小段吧XD),後來開始談到日本,但時間久遠,這個部分我已經忘記了......
映後座談:
監製製作用意:因為過去對於二戰研究多半是針對領導人物或者國家的,所以想要製作聚焦在一般人上,而非將軍與政治人物的二戰紀錄片。記錄二戰時候的人們是如何生活、思考和面對這個世界的。
現在的年輕人對二戰都已經很陌生了,為了能夠讓在和平的世代長大的年輕人能夠對這樣的主題多些興趣,所以這部紀錄片製作的時候特別找了藝術指導加入,用六部片子代表打了六年的二次大戰,先決定了影像和聲音的風格之後才開始下去拍,希望可以吸引當代的年輕人。
為了吸引年輕人,我們也嘗試了新的手法;雖然二戰影響深遠,但是年輕人並不了解二戰;因此用了大量現代和過去影像的交錯,也用了比較在年輕的一代中有知名度的年輕主持人,就算要找歷史學者發言,也盡可能找年輕的學者而不是老的權威學者。
觀眾一:宣傳是非常善於操縱人性的,無論愛恨或恐懼,在宣傳和操控人性上非常高明,我們如何不被操控是很重要的。被操控者如何找到真相是很重要的,像是美國攻擊阿拉伯世界,表面上說要打擊恐怖份子,其實只是要搶奪石油。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後的復興是否也是因為用了相同的宣傳手法?
監製:對於二戰後的宣傳已經有大量的研究,這些宣傳手法是在二戰時被大量創造出來的。事實上在這個系列之後,我們還有製作冷戰系列的紀錄片,在冷戰期間也有大量的宣傳,促使國民站在國家這一邊。
觀眾二:我們知道美國現在宣傳也都用民族的概念來宣傳,但就不理會像是北韓這樣的集權國家;為了石油進攻伊拉克,也為了報復而攻擊阿富汗;能不能拍一部比較現代的,關於以色列、美國所主導出來的宣傳?
監製:如果加拿大公司願意給經費,我們就會繼續製作下去;好萊塢也有大量的影片在邪惡化日本人,影片作為宣傳工具的力量是很大的;活在今天要不斷去檢查訊息的正確性,一個有效的宣傳片本身就是大規模的毀滅武器。
主持人:我個人比較好奇一個問題,這部影片裡面使用了大量的歷史鏡頭,請問這些影片裡面資料片的使用是如何取得的?
監製:在十到十五年前要製作這影片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裡面有大量東歐的影片,和俄國、東歐解體有關。因為檔案室開放才能夠取得畫面,在這部影片裡面有許多畫面都是第一次被公開。
觀眾三:我想請問監製,你的信念是什麼?為何選擇第二片在這個影展中播放?然後你會不會繼續做下去?還有你未來的拍攝計畫是什麼?
監製:我自己主要在拍攝的都是當代的紀錄片,像這樣回顧的其實比較少;就身為一個紀錄片工作者的部份,我的信念是希望觀眾能了解真相,也希望觀眾能有好的媒體識讀,這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們紀錄片的後續規劃還有二戰以及冷戰系列、以及近代的恐怖主義,這些都是計劃中的;我自己剛剛也在觀眾席一起看了「北韓秘密檔案」這部片,深刻的感覺最有效的宣傳就是從小做起;宣傳並非都是負面的,我們也針對大學生和高中生徵求教育合作的影片,在這個部分我們收到很多很棒的宣傳片,像是環境保護之類的。另外,關於這個系列的節目,在加拿大各個學校的圖書館裡都有一套可以讓學生借閱觀看。
觀眾四:為何在剛才紀錄片裡面不同國家的畫面,發音的語言都是使用英文配音而不是他們國家的原文?然後,影片裡面出現的人物觀點都是學者專家或者納粹?有沒有民眾的觀點?最後我想請問監製:我們要如何看待維基解密這樣的新媒體?
監製: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使用的旁白是配合加拿大地區的觀眾;關於民眾觀點的部份,其實影片裡面也有使用一般人的旁白觀點,有些集比較多有些比較少,端看取得的難易度。
然後維基解密……跟這部片沒有關係吧?
(觀眾追問)
如果在規劃中的第三個系列「恐怖主義」,對維基解密來說,只要能夠求證,我們都會使用。雖然很棒但是對我們來說查證也是非常重要的。
觀眾五:影片中有德、法合作的畫面,後來呢?又說新政府是右派?和我們一般認知的左右是否不同?
監製:當年最主要是兩國合作之後,法國就不再被攻打,方才就覺得貝當這種無害的形象,宣傳效果是更大的,就像日本天皇的形象一樣。
觀眾六:導演是否有打算以日本侵略中國來拍?相信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監製:事實上在這個系列其他五集中有談到日本和南京大屠殺的部份,我們有帶7分鐘的特別短片,是關於好萊塢如何宣傳的。
(座談結束,放映特別短片)
映後心得:
這些年認識一票影傳系的好朋友,有時一個不小心就會聊起這些非主流的影片;很有些意思的是,其實影像傳播本科系「不太談這個」。
我認同映後座談時導演所說的,媒體識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然而對於這一切我目前能夠做,似乎也就只有不斷的累積我所知道的,然後努力分享我所看見的風景給周圍的人們,如此而已。
但我依然相信,在這個強調快速與大量的時代,這種緩慢一點一點的累積,還是能夠發生些什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