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2011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救命的真相(上)─食物墳場


單元:救命的真相
片名:食物墳場(Fresh from the trash
導演:瓦倫丁圖恩 Valentin Thurn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網站簡介:http://2011bestinput.pts.org.tw/films_4.html#no7 

影片摘錄: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食物,都在進入消費者的肚子之前就被處理掉了!
  或者我們可以更大膽一點的說,不!其實是在「進入市場之前」就被處理掉了!
  影片記錄馬鈴薯農場採收馬鈴薯的畫面,機器一邊採收,農人會一邊挑出品相不好看的馬鈴薯把它丟回土裡,並且無奈的對鏡頭表示,只要規格不符合,市場就會拒絕並且退貨。所以他們看到有民眾會特別跟在他們採收車後面撿拾他們拋棄的馬鈴薯,他會非常高興,因為身為一個農人,他深刻的覺得「食物種出來就是要被吃掉的」,但是,市場並不是這麼想的。
  影片中有個片段是貿易商在檢查遠渡重洋用飛機運送過來的食物,一旦遇到他覺得品質已經不行了,他就把那一批商品標示為「淘汰」,一批香蕉只要找出幾根有點爛掉的,就會整批被拋棄;面對攝影機他理直氣壯的說:「花時間把沒有壞掉的挑選出來根本是不合成本的,與其花時間挑選,不如整批丟掉還比較節省。」
  檢查處的員工總是會心軟而留下過多的淘汰品,後來也因此丟了她的飯碗。
  鏡頭移轉到超市裡,超市會定期把品相不好的食物整批淘汰掉,也會丟掉那些「過期」的商品,但是實際上許多「保存期限」是所謂的「最佳賞味期限」,而不是「食物會壞掉的期限」,所以非常多被丟掉的食物都還是可以吃的。
  影片採訪了幾個專門到超市後門垃圾箱裡面,撿拾超市淘汰掉食物的人們,其中一個女生落落大方的說:她這麼做並不是因為自己很窮買不起東西,而是覺得這些可以吃的東西就這樣被浪費掉了,是非常不應該的事情。而現在她光是靠著超市丟出來的東西,就幾乎可以煮出她的三餐,只是需要發揮非常多的創意就是了。

映後心得:
  唔看這一類有關巨大結構的片子,看完感覺都很無力啊!當商業主控了世界,怎麼想都覺得很難處理啊!
  超市實在不是買東西的好地方。

  供需的浪費,最難的大約是明白「自己需要多少」這個議題了,這對我來說是開始學著煮飯之後才開始漸漸有的能力。
  已經知道的事物,對我的思維就不構成太大的刺激,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事情我覺得。

  然後,現在正在寫的這篇心得,距離我看這部影片,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這幾個月之中發生的事情,讓我又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老家是農家,基本上也是那種需要依靠市場交易才能夠活下來的傳統農家,主要的作物是蔬菜,一塊田地分成幾個區域進行輪作。過年前我回老家的時候有下田幫忙採收蔬菜,採著採著,就發現其中有一小塊邊緣的田地直接被放棄不採收了。
  親戚的理由非常簡單:那一小片蔬菜長得不好,花時間採那一些賣相不好的,到時候也不好賣,不如不要採,之後直接犁田的時候犁掉當肥料。
  清晨三點,我跟著到果菜批發市場去,親戚的攤位是早市裡的零售攤,蔬菜要一樣一樣擺開,從籃子和箱子裡拿出來的蔬菜都要大刀闊斧的整頓過,挑掉稍微有點瑕疵的葉子、削掉放在冰庫時被凍傷的外表,最後擺到檯面上就要看起來乾淨漂亮才賣得出去。
  這規矩屢試不爽,幾個我們一開始懶得挑乾淨的蔬菜,擺了好久都乏人問津,當我們終於無奈的去把最外面不好看的菜葉都挑掉之後,一下子就賣光了。
  一個早上下來,光是我們這個小小的零售攤位,就丟掉了以「大箱」計算的菜葉。
  這種浪費其實是非常多重的因素造成的,最直接看到的,當然就是我們所謂的市場機制:誰不想買看起來好看的東西呢?
  光是知道是不夠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連鎖,一環扣著一環,從最終端的市場、通路商、生產者,每一個環節其實都是為了「消費者」的期望而服務的。當今天消費者的期望是「買到好看的食物」時(這或許是因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會不假思索的認為好看=健康好吃),為了「看起來漂亮」而造成的浪費就不會停止。
  資本主義已經不只一次透過成功的行銷和宣傳告訴我們,消費者是可以被教育的;我相信買食物時要買好看的食物,這也是被教育出來的結果,舉個例子來說,最近行走在台北捷運裡面,都可以看到韓國蘋果的廣告看板,看板上的蘋果就是「看起來很漂亮、沒有瑕疵」的蘋果。
  要面對這個議題,終究還是回到前一個主題時所討論到的概念裡去。就像在「戰爭催眠術」的映後座談時導演所提到的一樣,一個好的「媒體識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如何閱讀眼前所看見的種種資訊,明白這些資訊背後所想要傳遞給我們的價值,然後,重新做出篩選。
  也許到了哪一天,我們才會走到市場,怡然自得的跟商家買下那看來不甚好看,但味道一點也不差的食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