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親愛的你:
  來走四國遍路之前,就已經透過小歐的書(註)知道了燒山寺的大名,出發之前跟有過遍路經驗朋友的討論,也指出了燒山寺山路的艱難。
  我的登山經驗不算多,也就跟過好友上過兩回南湖大山(註2)、去過一回嘉明湖而已。行前總在心底揣想著,理論上呢,三千多公尺的高山都爬過了,所謂的遍路難所沒有一座海拔超過1000公尺的,應該不會比台灣的高山難吧?但轉個念又會想,千百年來無數的人們走過遍路,一個難所之所以會在這麼漫長的光陰之中被稱為難所,絕不會只是一般般而已。
  更何況,我並沒有冬季登山的經驗,也不曾走過雪地的山徑。出發之前嫻熟登山的朋友對我最大的勸退緣由之一,就是我沒有雪攀的經驗與相關技能。
  自家知自家事,我也知道我所擁有的與我所不足的是什麼,於是上路之前,我先去了一趟日本的戶外用品店採買了雪地用的簡易冰爪,也攜帶了足以支撐幾天的糧食與炊具、帳棚在身上,預備萬一行進太過困難,被困住的時候,可以紮營休息,等待救援或者等待狀況轉變,也打算路況太過艱難,就撤退先放棄這所寺院。
  抵達四國之後,跟在地的佐野先生交流情報的時候,他告訴我我抵達的前一天,剛好是年度最大的寒流風雪來臨的時刻,整個德島交通都凍結了,海拔超過800公尺的寺院,很有可能會提早關門。
  「那寺院會不開嗎?」我問。
  答案是依然會開,但是馬路可能會因為凍結而封閉,山徑則不受影響。
  四國遍路八十八番寺院,第十二番 摩廬山 正壽院 燒山寺,遍路八十八番裡面海拔高度排行第二高的寺院,德島最大的難所。
  我來了。
  畢竟昨天走到氣力耗盡,早上起床雖然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但心底還是餘悸猶存。用過早餐之後,我認準了方向,對著十一番藤井寺走了回去。
 
 
一開走就直接打開登山杖,減輕雙腳負擔。昨天走到脫力的經驗讓我嚇到了,今天決定一開始就使用登山杖減少雙腳的消耗,避免落到跟昨天一樣走不動的狀況。
一開走就直接打開登山杖,減輕雙腳負擔。昨天走到脫力的經驗讓我嚇到了,今天決定一開始就使用登山杖減少雙腳的消耗,避免落到跟昨天一樣走不動的狀況。
  登山這件事情說起來,速度跟體力往往不是重點,心態才是。不過,這也是對那些基礎體力已經通過一定程度門檻的人而言。儘管爬過大山,但對於我的體力我心底還是沒個底,畢竟昨天都遭遇過消耗殆盡的狀況,很難說今天能夠好到哪兒去。
 
  然而,說來奇妙的是,這樣的擔憂從我走上路之後,就迅速的煙消雲散了。
  一開始的時候還走錯了一小段路,剛離開藤井寺的時候,山徑有一些岔路,走著走著整個覺得不對勁,退回來才又找到正確的路。
 
 
等到抵達藤井寺奧之院之後,
 
 
我面對小小的大日如來像靜定合十致敬,漸漸的覺得平靜下來。
等到抵達藤井寺奧之院之後,
我面對小小的大日如來像靜定合十致敬,漸漸的覺得平靜下來。
  陽光無比燦爛,
 
 
我甩下背包,丟開登山杖,拿起相機飛奔到平台邊緣,貪婪的捕捉眼前遼闊的俯瞰視野。
 
 
對面也有一排山脈,城鎮在腳下綿延成列,像是我居住的花東縱谷,又像是那一年造訪過的希臘雅典,這光景太美好,讓我完全不想動彈。
 
我甩下背包,丟開登山杖,拿起相機飛奔到平台邊緣,貪婪的捕捉眼前遼闊的俯瞰視野。
對面也有一排山脈,城鎮在腳下綿延成列,像是我居住的花東縱谷,又像是那一年造訪過的希臘雅典,這光景太美好,讓我完全不想動彈。
  陸續有幾個遍路者還是登山客經過我身旁,短暫的休息之後繼續往上,有的人好意的提醒我,路還很長,時間有限,要趕快上路。我笑吟吟的謝過之後,還是繼續休息著,坐下來攤在草地上曬太陽,陽光正暖,在這種個位數字的氣溫下完全是上天的恩賜。
  休息片刻之後,開始感覺有點冷,加上大片的雲層忽然飄了過來,遮蔽了陽光;我背起背包,再多拍了幾張照片之後,告別這個舒適的小地方,繼續踏上遍路道,往森林之中走去。
  離開端山休憩所不遠,陽光再次穿破雲層,撒落樹林裡的落葉山徑一地金黃,
 
 
 
 
一路上行,躲藏在路旁的水大師,涓流著沁甜的山泉。
 
 
多半的時候山徑上鋪滿落葉,走過去的時候沙沙作響,每一腳都踏碎乾葉讓這些聲音混著風聲逐漸遠去。
 
 
陽光時隱時現,鳥鳴卻不曾間斷,伴隨著前進的旅程,聲聲呼喚像是歡迎又像是吟唱,纏繞著輕盈的步伐往山裡走去。
 
一路上行,躲藏在路旁的水大師,涓流著沁甜的山泉。
多半的時候山徑上鋪滿落葉,走過去的時候沙沙作響,每一腳都踏碎乾葉讓這些聲音混著風聲逐漸遠去。
陽光時隱時現,鳥鳴卻不曾間斷,伴隨著前進的旅程,聲聲呼喚像是歡迎又像是吟唱,纏繞著輕盈的步伐往山裡走去。
  接近長戶庵的時候,山徑出現積雪,
 
 
岩石取代泥土,
 
 
不知道多少個前行者踏出腳印,標示出了清晰的路線,
 
 
把登山杖的長度縮短,改變成適合爬坡的形式,殘雪的森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寧靜感,彷彿萬物都在這裡安靜下來了。
 
 
 
岩石取代泥土,
不知道多少個前行者踏出腳印,標示出了清晰的路線,
把登山杖的長度縮短,改變成適合爬坡的形式,殘雪的森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寧靜感,彷彿萬物都在這裡安靜下來了。
  緩行慢走,轉個彎走進山之陰,
 
 
映入眼前的景色讓我不由得讚嘆起來,這是一片視野忽然打開的山坡,
 
 
堆積著整片連綿的白雪,讓人看著差點想要躺著滑下去。
 
 
路旁有一間涼亭,我一度考慮要在這邊紮營休息,景色太好了實在是。
 
映入眼前的景色讓我不由得讚嘆起來,這是一片視野忽然打開的山坡,
堆積著整片連綿的白雪,讓人看著差點想要躺著滑下去。
路旁有一間涼亭,我一度考慮要在這邊紮營休息,景色太好了實在是。
  吃飽喝足,謝過前輩,留下一張合照之後,我背起背包,先一步繼續上路。
  我一路邊走邊拍照,常常是才走了幾步路,就又忍不住停下來拍照。
 
 
生活在亞熱帶的台灣,這輩子實在沒看過幾次雪,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實在是美得不可思議,不管怎麼拍,都感覺難以把每走出一步就幾乎全然不同的景色變化給拍出來。
 
生活在亞熱帶的台灣,這輩子實在沒看過幾次雪,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實在是美得不可思議,不管怎麼拍,都感覺難以把每走出一步就幾乎全然不同的景色變化給拍出來。
  接下來一段路都算是平緩好走的,
 
 
有些地方有積雪,踩起來像是在踩挫冰,鬆鬆的走起來很有意思,大路盡頭轉入小山徑,雖然一路下坡,但隨著小徑通幽一路走入森林深處,
 
 
積雪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就在我一路邊走邊拍照拍的不亦樂乎的時候,一棟房子的身影,在陡下山路的盡頭映入我眼底。
 
有些地方有積雪,踩起來像是在踩挫冰,鬆鬆的走起來很有意思,大路盡頭轉入小山徑,雖然一路下坡,但隨著小徑通幽一路走入森林深處,
積雪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就在我一路邊走邊拍照拍的不亦樂乎的時候,一棟房子的身影,在陡下山路的盡頭映入我眼底。
  柳水庵到了。
  下午一點半,由於壓根兒沒預期今天要走到哪,所以我一點也不急。
  和之前走過的山徑相比,柳水庵這一帶算是今天遇到積雪最多的地方了。
 
 
黃本地圖上記載這邊似乎可以過夜,我把背包放在長椅上,四處遊走查看了一下,
 
 
庵門深鎖,門口寫的字我看不懂,附近地面上積滿冰雪,中間一條不知道多少人走過的路線已經踩踏硬實成冰,走起來相當濕滑,我拿登山杖當做支撐點,小心翼翼的通過這段路,在不遠處找到了標示距離的石柱:
 
黃本地圖上記載這邊似乎可以過夜,我把背包放在長椅上,四處遊走查看了一下,
庵門深鎖,門口寫的字我看不懂,附近地面上積滿冰雪,中間一條不知道多少人走過的路線已經踩踏硬實成冰,走起來相當濕滑,我拿登山杖當做支撐點,小心翼翼的通過這段路,在不遠處找到了標示距離的石柱:
  燒山寺 六.三粁,六公里多的山路,下午一點半,距離寺院關門還有三個半小時,山徑移動的平均時速大約是兩公里。
  離開柳水庵之後,路線轉成人工路面,
 
 
 
還是持續下坡,一會兒之後路旁出現一間看起來相當不錯的遍路小屋,
 
 
有落地玻璃門,
 
 
屋簷下還設有曬衣架,
 
 
但屋裡沒人,看起來應該非常好睡。不過,剛剛在柳水庵休息時,我已經打算好了要繼續往燒山寺去,於是雖然小屋看來狀況不錯,我還是不多做停留,拍了張照就走。
 
還是持續下坡,一會兒之後路旁出現一間看起來相當不錯的遍路小屋,
有落地玻璃門,
屋簷下還設有曬衣架,
但屋裡沒人,看起來應該非常好睡。不過,剛剛在柳水庵休息時,我已經打算好了要繼續往燒山寺去,於是雖然小屋看來狀況不錯,我還是不多做停留,拍了張照就走。
  走了一會兒道路,遍路道的指示牌再次指向森林,我轉個彎,往山中行。
  認真說來我走的速度其實非常緩慢,多半的時間都是走走停停的,行路至此,森林基本上都是針葉林,
 
 
我對植物所知太少,但著實喜歡瀰漫在林間那種清淡卻悠遠的不知名松針香氣,也許是因為走的慢,我幾乎感覺不到身上背負的重量,一整個閒庭信步,幾乎就要忘記我如果要納經就得盡可能在五點之前趕到燒山寺這一回事了。
 
 
 
我對植物所知太少,但著實喜歡瀰漫在林間那種清淡卻悠遠的不知名松針香氣,也許是因為走的慢,我幾乎感覺不到身上背負的重量,一整個閒庭信步,幾乎就要忘記我如果要納經就得盡可能在五點之前趕到燒山寺這一回事了。
  不知道是不是高度的緣故,這一路上多半都有積雪,但雪況並不穩定;有的道路上鋪滿有些厚度的白雪,有的地方則是乾乾淨淨的,只在邊緣殘留些許冰霜;我常常著迷的反覆在冰雪上行走,看著自己留下來的腳印,
 
 
感覺自己像是真真確確的「經過」了這裡。
 
 
 
感覺自己像是真真確確的「經過」了這裡。
  前往燒山寺的遍路道在林道之間斜斜的穿梭,
 
 
穿過森林底下的小徑,迅速的接到下一條林道;
 
 
一路走來盡是空山不見人,相似的植被也讓我完全無法弄清楚自己身在何方,唯一能夠確定的只有那些每逢岔路就會出現的遍路指標,
 
 
有時是小紅人,有時是明確的燒山寺路標,有時則是古老的石柱,
或者更接近現代文明的路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預防人們在山裡迷路,山徑旁的樹上也不時出現一些色彩鮮明的反光圈標示,
 
 
讓我得以在不甚顯眼的林間穿梭,踏著前人的足跡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森林。
 
穿過森林底下的小徑,迅速的接到下一條林道;
一路走來盡是空山不見人,相似的植被也讓我完全無法弄清楚自己身在何方,唯一能夠確定的只有那些每逢岔路就會出現的遍路指標,
有時是小紅人,有時是明確的燒山寺路標,有時則是古老的石柱,
或者更接近現代文明的路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預防人們在山裡迷路,山徑旁的樹上也不時出現一些色彩鮮明的反光圈標示,
讓我得以在不甚顯眼的林間穿梭,踏著前人的足跡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森林。
  筆直的針葉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還小的緣故,這兒的樹普遍都不算粗壯,大約比雙手手掌合攏還要略粗一些的程度,
 
 
林間的殘雪很美,也許因為有許多人走過的緣故,路跡非常清楚,雖然遠望看起來似乎不容易分辨道路,但走進的時候就會發現道路相當明顯。
 
林間的殘雪很美,也許因為有許多人走過的緣故,路跡非常清楚,雖然遠望看起來似乎不容易分辨道路,但走進的時候就會發現道路相當明顯。
  我邊走邊拍照,說是三步一停五步一回頭也不為過,
 
 
 
在一些積雪明顯的地方還刻意停下來嘗試自己不太擅長的自拍,
 
 
一路走走停停,
 
 
不知不覺間,山徑告終,
 
 
 
眼前出現一排蓄滿白雪的石階,一路拾級而上,
 
 
高大聳立的一本杉、空海大師的雕像在長階的盡頭安靜等待著。
在一些積雪明顯的地方還刻意停下來嘗試自己不太擅長的自拍,
![]()  | 
| 走暖了身體之後,只穿著貼身的短袖防寒衣感覺剛剛好 | 
一路走走停停,
不知不覺間,山徑告終,
眼前出現一排蓄滿白雪的石階,一路拾級而上,
高大聳立的一本杉、空海大師的雕像在長階的盡頭安靜等待著。
  雖然有點倦意,但不知為何這一帶的體感溫度卻異常的低,
 
 
讓整路負重緩步上行,始終維持在涼爽狀態的身體開始感覺到沁入骨髓的寒意,
 
 
在這一帶圈繞了一下,拍了幾張照片之後,
 
 
感覺越來越冷,決定不休息繼續往前移動。
 
讓整路負重緩步上行,始終維持在涼爽狀態的身體開始感覺到沁入骨髓的寒意,
在這一帶圈繞了一下,拍了幾張照片之後,
感覺越來越冷,決定不休息繼續往前移動。
  一路走來森林邊緣往往會有一個告示看板,
 
 
揭示這一個區域的森林名稱,
 
 
有些看起來像是企業認養的森林,
 
 
而結束下坡之後看見的這個森林,
 
 
則是非常應景的「四國遍路 空海の森」,但說起來,我也看不出來和其他的森林有什麼不同就是了。
 
揭示這一個區域的森林名稱,
有些看起來像是企業認養的森林,
而結束下坡之後看見的這個森林,
則是非常應景的「四國遍路 空海の森」,但說起來,我也看不出來和其他的森林有什麼不同就是了。
  接下來這段路的林木顯得比較密集,
 
 
下坡的路旁還有荒廢的屋子,
 
 
 
不知道從前是什麼樣的人會住在這樣的森林裡?繼續行走一小段時間之後,答案赫然揭曉:穿過森林,
 
 
踏過竹林,
 
 
一個安安靜靜的藏匿在深山裡村落就這樣出現在我眼前。
 
下坡的路旁還有荒廢的屋子,
不知道從前是什麼樣的人會住在這樣的森林裡?繼續行走一小段時間之後,答案赫然揭曉:穿過森林,
踏過竹林,
一個安安靜靜的藏匿在深山裡村落就這樣出現在我眼前。
  這時是下午四點,
 
 
我在村子裡面依照遍路道的標記,
 
 
 
穿過果園、
 
 
走過屋舍之間的小路,
 
 
整個村子沒有任何聲息,也遇不到任何一個人,
 
 
更別說是能夠用餐的店家了,這個村子就像是凝結在冬季的空氣裡似的,沒有任何動靜。
 
我在村子裡面依照遍路道的標記,
穿過果園、
走過屋舍之間的小路,
整個村子沒有任何聲息,也遇不到任何一個人,
更別說是能夠用餐的店家了,這個村子就像是凝結在冬季的空氣裡似的,沒有任何動靜。
  最後一段路!出發!
  我停下來確認了下時間,下午四點五十分。
  呃?!
  我面臨了兩難,一公里是個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的距離,十分鐘內衝完一公里就可以在今天完成燒山寺納經,這是個蠻誘人的想法,我決定立刻動身,再次加快行走速度。
  不過才往前走了幾步,因為短暫休息跟放鬆而湧上來的酸軟感,就癱瘓了我的趕路計畫。加上前方就是一片開闊的積雪地,
 
 
我忍不住停下來拍了好些照片,
 
 
也讓自己小小的休息一下,才繼續往前走。
 
 
這麼一來,本來就顯得相當緊繃的時間,就完全不夠用了。
 
我忍不住停下來拍了好些照片,
也讓自己小小的休息一下,才繼續往前走。
這麼一來,本來就顯得相當緊繃的時間,就完全不夠用了。
  距離燒山寺不到一公里的小徑上,我聽見了寺院敲起一下又一下悠遠的鐘聲。
  在納經所前的走廊上放下背包,穿起保暖衣物,天空開始飄起小雨,我開始探索這個寺院;
 
 
納經所的前方有盪鞦韆,不知道為什麼在昏暗的天光下顯得有些詭異,讓我不太敢靠近;
 
 
走上階梯,旁邊有兩台販賣機,賣著一些飲料與能量餅乾,甚至有玉米濃湯,日本的販賣機真的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納經所的前方有盪鞦韆,不知道為什麼在昏暗的天光下顯得有些詭異,讓我不太敢靠近;
走上階梯,旁邊有兩台販賣機,賣著一些飲料與能量餅乾,甚至有玉米濃湯,日本的販賣機真的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他跟上來了!!!!
「嗚嗚嗚別跟著我啦......」
「嗚嗚嗚別跟著我啦......」
  撇開我心底就是會怕這件事不說,這隻大狗對我頗為友善,一路跟著我回到我放背包的位置,也跟著我一起回到仁王門前,
 
 
甚至一起走下階梯(是的你沒看錯這路線其實是在試著逃離牠),當我發現不管怎麼樣牠都還是要跟著我的時候,我只好努力堅強的往回走,重新回到我的背包處。
 
甚至一起走下階梯(是的你沒看錯這路線其實是在試著逃離牠),當我發現不管怎麼樣牠都還是要跟著我的時候,我只好努力堅強的往回走,重新回到我的背包處。
  這時好運發生了,一個看起來像是工作人員的人出現在臺階上把狗喊了回去,見到我在場表情有些詫異,我趨前詢問可不可以在這邊紮營,她笑著點了點頭同意了,然後多喊了兩次,把這頭讓我怕怕的大狗給帶走了。
  完全解圍!
  也許是因為入夜,也或許是單純因為停下來不再移動,就算是穿起了所有保暖衣物還是漸漸感覺到寒冷;我搭好了帳棚,在鋪睡墊的時候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綁在背包側邊的鋁箔睡墊已經不見了,到底是掉在半路還是任何一個休息點已經完全不可考,但幸好鋁箔睡墊只是為了預防而多帶的備用睡墊,真正重要的充氣睡墊放在背包底部,安然無恙。
  遍路至此,燒山寺稱得上是我私心最喜歡的一段旅途了;一來也許是因為我一向喜愛山區多過於城市,二來,大概也跟今天調整好的走路速度有關。慢慢的走,雖然最後沒有趕上納經,但全程的速度都讓我非常自在,一路欣賞風景之餘,也一整路的胡思亂想:這麼漂亮的風景,其他越過我匆匆往前走去的遍路者或者是登山者,不覺得匆匆走過很可惜嗎?
  我也想著我生命中出現過的那些人們,我想靠近的,離開的,關係忽遠忽近的.......這些人們,如今可安好?我為什麼那麼強烈的想要靠近某個人呢?到底吸引我的是什麼?是外表嗎?還是對我的肯定跟稱讚?還是其他的什麼呢?這些問題反覆縈繞,找不出答案。
  這一天的路大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在走的,每走上一兩百公尺,就會遇到一尊地藏像,我每回都會對著路旁的地藏像致意說謝謝,某些程度來說,我覺得是他們一路引領著我,讓我能夠平安的走完燒山寺山徑的。雖然進度跟我昨天預期的有不小的落差(本來想要納完經去泡神山溫泉啊!),但雪地的山徑比預期的好走,光光是登山鞋和登山杖就提供了足夠的穩定度,最終也沒用上放在背包的簡易冰爪,就順利的抵達燒山寺了,讓我鬆了一大口氣。
  說起來,在遍路四個階段中,德島是「發心的旅程」,我覺得我在發心這個階段跟我的人生狀態很像,走的很慢,每個風景都想看看都很享受,我一直拿不定我要發展什麼?過什麼樣的人生?於是比起一般人來說,我在發心的階段顯得非常緩慢,非常多妄念,但也在享受風景的過程中,漸漸的學會怎麼與風景與萬有同在,只是呼吸與觀看,再無他想。
  我以為我是為了前往某個人身邊而來走遍路的,但細細想來,在遍路之前,我其實並不曾自己踏出國境之外,在只有自己的時光裡好好的跟自己在一起過;拿掉那些心底百轉千迴的念想,說不定事情的真相跟我以為的全然相反:只是為了讓我可以有個理由出走,所以我才在某個時間點,遇見了某個人。
  劇情是一樣的,只是當你加上了不一樣的敘事觀點,看起來就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不知君以為然否?
  晚安,願遠方的你擁有深山積雪寺院裡,灯油爐旁的溫暖好眠。
遍路者 小跳
2016.1.28
 
 
 
 
 
 
 
註:「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群星出版。這是台灣最早出版的一本跟四國遍路有關的書籍,也幾乎成為華文地區的遍路者聖經了。
註2:相關紀錄請參考部落格分類「旅行遊記─精靈的南湖」、「旅行遊記─山神的圈谷」



































































































































謝謝你的文章。前幾天走著這一樣的路,又讓我再一次回味山中的獨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