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2013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台灣巡迴工作坊─花蓮場筆記1-1,簡介與台灣經驗分享

KKF簡介與台灣經驗分享
主講人:陳瑞芳
前言:這是我在1/2122天參加的KKF在台巡迴工作坊的花蓮場次課程筆記,中文的內容是我現場騰打記錄而來,並非我個人原創,特此註明。由於本人中打速度有限,純中文演講能夠記錄的內容無法達到完善,若有疏漏與錯誤,敬請見諒。
本篇演講稿內所有PPT圖片版權皆為台灣KKF推廣單位所有,特別感謝台灣KKF推廣單位無私提供PPT檔案予台灣公開分享。
本篇內容歡迎自由轉載
更多關於KKF在台灣推廣的資訊,請參考KKF在台灣網站http://kkfintw.wordpress.com/
或上臉書加入KKF@Taiwan社團。



首先歡迎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執行長Daycha先生,這是我們第二次來花蓮這邊上課,我想先知道一下去年有哪幾位來這邊上過課?
今天早上就是由我先介紹去年我們上過課之後,到今年我在台灣到處拜訪據點的經驗,也去拜訪了農改場給我們一點意見。
在我們上課的時候,我們有邀請農改場和農試所的人來演講,今天主要是要介紹KKF的自然農法的方式。在我們台灣很愛學一些自然農法,像是樸門、BD等等,不管是做什麼,什麼是一個好的方法可以用在土地上,方法簡單省錢又有效,有效是最重要的。如果無效或者很難做,是沒有人願意做的。
現在一般的農友就是把土地當做一份工作,可以從土地賺到生活的費用。但過去的人種田是可以自己吃的,現在這幾十年卻改變了。
現在我們開始在想我們是不是錯了,我們是不是應該改變我們對待土地的心態?所以我們開始想說要友善大地,要保護資源,不要破壞自然資源,因為這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影響。
現在的人開始在想我們這樣做對不對。
我是主辦人,我在前年十月聽到泰國米之神在台灣的演講,當時有三組人一起來的,一個是美國伊莉莎白基金會,另外一個是不丹的,還有泰國的,當時就覺得欸這個方法很簡單啊!去年三月去泰國有機會拜訪他們的時候,才發現他真的是很特別的一個人。
他在媽媽過世的時候當了四個月的和尚,這是泰國的傳統。他跟一個高僧學了佛法,他以前是念動物系的,他們家是鄉下的大地主,養魚養牛來販賣,接觸高僧之後才開始改變。因為泰國的農民很辛苦,所以他想要找出方法來改善農民的生活。
這個農法的基礎有兩點,一是要自己選種,自己育種,這是老祖宗就流傳下來的方法。這是孟山都這樣的種子公司出來之後所發生的事情,他們銷售基因改造的種子,搭配農藥販售。
如果我們去買一包脫殼的糙米,選一百顆品質最好的,然後育苗看他長的狀況。
當然最重要的是適地適種,要做有機就一定要先選擇適合的蹈種。
用一百顆收成之後,再到田裡去選出最漂亮的五穗,然後再挑出一百顆之後,再種一次。大約要收五次。等到最後一次如果長出來都很均勻,沒有蟲害,高度也都差不多,就可以全部收下來當稻苗。

第二個就是土壤多年被破壞之後,該如何復原土地?他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到山上沒有被破壞的原始土壤,我們兩個禮拜前去清境附近的台大農場,在那邊後面找到了很好的原始土壤。他的作法就是一把原始土壤,一把米糠,用五把竹葉,竹葉的目的是上面有很多的孔洞可以給微生物住。然後加上糖蜜和一點水,拌好之後灑在竹葉上讓他微濕,接著放進麻布袋綁起來,放一個禮拜之後就可以看到很多白白的微生物菌絲。
我們在明天的課程中會教要如何實際操作。做成乾的可以保留十年,微生物菌不會死掉。
開始的時候是從一把土開始做,接下來可以再抓100的竹葉,再繼續繁殖新的。
大愛農場的夥伴去年上過課之後就一直有在製作,他自己也有在做酵素,所以我們等一下也會介紹台灣實作過的經驗給大家看。
實作經驗分享才可以有進一步的收穫。
今天早上我先做台灣的回顧和介紹,把時間留給老師,下午四點我們在教室裡面做選種,大家可以再提問。

剛剛有些人沒有聽到,我再簡單重複一遍,這個自然農法的發明目的就是減少成本幫助農民。
一甲的田地只要放一百公升,一分地只要放十公升就可以。我們確實有做過這樣的實驗,也確實是有效的。
在第一次做出來的時候,好菌壞菌會同時在長,會看到有黑的有白的、有橘的等等,可以從裡面拿出來一公升再去複製,第二桶再長的時候裡面就會浮出白白的奶油狀的真菌,好的菌就被複製了,壞的菌就被抑制了。
那這些菌是什麼東西呢?我們有沒有報告,有,一個月前台南的農場透過台大的教授做出了分析,下午我們可以把資料弄出來給大家看。
在我們所有報告中可以被辨識的微生物菌很少,一小搓土壤裡面有數百萬個微生物菌,所以很多是依靠經驗的觀察,觀察微生物菌實際的改善土壤。
比如說他的作法有收割稻子之後,割碎稻桿,放在田裡放微生物菌。大家可以看一下手上的資料。微生物菌放進去之後就會開始分解。稻桿放在水裡一個月都還是稻桿,因為本來田裡面的微生物菌量有限,用我們的方式放進微生物菌來分解才能變成養分。
我們等一下講到液肥的情況也是這樣喔!
我如果把果皮蔬菜這些放在土裡也可以嗎?可以,但是速度非常慢,如果只是放糖水,沒有微生物菌去分解他,速度也很慢,如果有放的話速度就很快,大概都還是需要三十天。在插秧的時候如果看到稻子的葉子變黃,就表示養分不夠,要施用液肥。要青菜、果皮等做出來的液肥,有比較多的賀爾蒙,如果是用葷的魚的內臟等等作出來的,氮、磷成分會比較多。
對所有的植物來說都需要均衡的營養。
如果把果皮埋到土裡的話,一來要經過很久的分解,二來他的分子太大,沒辦法直接被當做養分。
如果用魚的內臟,三公斤一公斤的糖蜜,一公斤的微生物水,用三一一的比例,三十天之後就會變成液肥。分解剩餘的渣渣可以繼續做堆肥。
之前在台大農場有聽另外一件事,就說幹嘛那麼麻煩,就說去養兩隻豬就好,二十四小時之後就排泄出來了,所有吃進去的東西經過豬的腸道分解出來,分子就被分解到可以被植物吸收了,再將糞便經過腐熟,一樣用三一一的比例,經過七天就可以發酵腐熟完成。這樣的液肥就可以被植物吸收。
我先簡單的介紹,這樣會減少後面很多的時間。

這是去年在大愛農場選穗的照片,不是很均勻,我們就從這裡面來認識。我們要把田種好的話,要花百分之十的時間去認識蟲,因為不是所有的蟲都是不好的。再來,每天花百分之三十的時間去做微生物菌,因為這是用來改善土地的,最後花百分六十的時間去注意你的稻種,去改造你的稻種。
我們前天上來的時候就經過海稻米,就去看了一下,你會看到他們非常努力,很想把自己的土地種好,現在不只是退休的人,也有很多年輕人投入。


我們先說Daycha先生的故事。


他在他住的地方,他已經在樹上的樹屋住了六年了,他喜歡住在那邊,晚上可以有時間沉思。


這是他的樹屋。


這是泰國的hero電視台介紹對泰國有貢獻的報導。


你可以從一個人那邊學到很多的東西。他在泰國研發出一百八十種不同的品種,他自己在辦公室旁邊種植一百八十種品種上面會編號,讓農友來選種。讓農友最多十五種帶回去種。


農友來這邊看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不放農藥又不放肥料真的行嗎?大家要有信心,他的土地經過他好好的照顧之後,收成也不會比慣行農作差。
然後他這樣種幾乎沒有成本,照他這樣的方式種,幾乎都是不用成本的。


這是選種的照片,我們下午會學的是用糙米選種。選出來的一百顆是用單株手插秧,這樣會長的更好。單株最多可以分裂到超過三十枝分裂枝。

我們要從慣行轉做到有機,一開始當然不會有這麼好的效果,這是慢慢漸進的。這是植物的特性。
我們昨天在阿貴老師家,他在家裡育苗,一個盆子種兩顆的和種一棵的,種兩棵就分枝比較多。因為有競爭就長得比較多。


泰國還是有晒田的過程。


這是第三個去泰國KKF基金會學習的機構志工。


這是我們去年上課的時候在阿貴師兄家,他是一個農友。



這是去年我們在雲林的農友用他的田來做實驗,結果他就一分地就用了一千四百公斤的豬糞尿,後來只做一次追肥,並且請人用手除雜草,就長得很不好。因為他都沒有經驗。


一分地收成三千八百公斤,完全不放的是三千公斤


EM菌的收成是三千兩百公斤,但當時的資材是免費的,而EM資材大約是八千塊。


這是去年去花蓮的山上找菌土。


這是我們去採菌的時候,最好的部份是樹的中心,


爛的像是土一樣,那就是很多微生物菌的作用。


因為我們做的時候沒有竹葉,就用米糠來替代


搓完之後就是這樣個子


這是我們在大愛練習。


這是阿貴師兄自己收集的除草的東西,老式的機器,聽說在埔里的農具行還有在生產。


這是去年秋瑾和老師製作完之後把它包好放在樹下。


最好的菌不在這裡,在樹下那種黑黑軟軟的土才是最好的土。明天會示範給大家看原始的土壤是什麼樣子。


這是七天之後長出來的微生物菌,看起來很成功,有白色的菌絲。如果是黑黑的發臭的,就是失敗的。 
今年台南和台中都不好,但是花蓮這邊還不錯。


這是我們當時在慈濟示範的。


這是羅東的行健村的,他們很多人去採菌,在很多不同的樹下採菌,採了很多不同的地方。他們會做記錄,然後一桶一桶外面都編號,做了三十幾桶,看起來都蠻成功的。上面白白的是真菌,有木黴菌,都是比較喜歡氧氣的。如果是種水稻的話是這樣做,因為不需要攪拌。如果要用在果園的話,就要每天攪拌,讓他有比較多的好氧菌。要真正的放到土裡之後才知道有沒有作用。
要放稻田裡去之後才會自己去平衡。一開始好菌壞菌都有,第一桶讓他自己成長,長好撈出來製作第二桶才會慢慢的增加好菌的比例。我們可以從這個來觀察菌的長相。


我們在羅東的時候就去跟農友借了一分地來做實驗,噴了十公升之後,看得出來有很多雜草,不是每個草桿都在水裡。


可以看到泡在水裡的一折就斷。


第二就是水裡很多小氣泡一棵一棵的,就是水蚯蚓,他的身體裡有三百多種微生物,吃下去排出來的土就是很好的養分。


我們把一撮乾掉的滿江紅放在水裡,一個禮拜後就活過來了。表示這個水是有活力的。


這是從youtube拍下來的,滿江紅長很多雜草就不會長,水排掉之後就會覆蓋在土壤上,讓雜草不會生長。


他們養河鴨來吃福壽螺。方法有很多種,大家可以挑選自己適合的方法。
光合作用農場的吳水雲老師他們會養烏溜來吃福壽螺,明天我們會去參觀他的農場。


這是在台中大肚林一田的田,他放了微生物菌之後,他的稻子就都是一束不會散開,收成的時候就覺得稻榖比較飽滿。
他已經做了十幾年了,十幾年就去農改場拿了很多菌回來實驗,但是台灣的農改場農試所在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之前是不會公開的。他們是把可辨識的白白的微生物菌撈起來再去複製,但那只是撈單一的菌種,效果沒有綜合性的好。木黴菌沒辦法從空氣中固氮。再來這種菌是好氧菌,沒辦法在水裡居住。
很多地方都有在做微生物菌,KKF不是唯一的,去年上課就有學員說他曾經在舊書店找到書說有用微生物菌,但是那本書沒有寫完,表示很久以前的人就知道用養菌的方式來做農業了。


這是宜蘭社大的老師種的田,他租了一分田,他的水池有烏溜會出來吃福壽羅。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心土地在做自然農法的都是高學歷的。


這是再生稻,收割完之後,用除草機割到底可以長第二次,幾乎可以長得跟第一次差不多好。


這是我們在大愛農場選穗。


一個禮拜之老師到他的水田裡去看灑過微生物菌之後的狀況如何,用手一壓,看到很多氣泡。這是田間的沼氣,這是田間裡面有機質腐爛發生的沼氣,土撈起來還是臭的,這就需要靠微生物菌去改善,這是需要時間的。


在都蘭上課的時候,可以看到土地上的蟲害都還停在上面沒有飛走,老師就說土地如果不適合種稻就不要種。這個農友飛魚今年就改種芋頭了。


這是我們在南部看到的苦楝樹,在泰國會把葉子放進水裡搗爛,噴在葉面上可以防蟲。


這是台南場,有很多小孩子來學習。培育下一代。


這是在羅東上課的時候老師在解說菌做的好不好。


這是做失敗的,綠綠的發霉的,這就不要用。
長好的微生物菌會引起過敏,畢竟是黴菌,要小心一點。車子上在攜帶已經發好的微生物菌的時候要用塑膠袋套起來。剛開始在做的時候溫度會升高。


這是在台南做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失敗的例子。


這是在今年兩個禮拜以前在台灣到處拜訪,這是五百公升的桶子,這是用已經長好的第一桶菌,用二十公升的菌下去製作的。


這是常理,這是從羅東開車上去四十分鐘的山上。這裡水質很好所以培養的很成功。


老師在這邊有朋友讓他認養田,他就用馬糞堆肥讓他慢慢的分解。


他找到的土用塑膠布蓋住,因為在下雨。


旁邊就是很乾淨的溪水,他可以做到五百公升的桶子。


他用整桶的菌水和米糠、竹葉,倒上去讓他潮溼之後包起來。七天之後就會長好微生物菌。製作成一包一包的。


長好的差不多就是這樣。


這是他從烘爐地找到的土製作的第三代菌。這一批有加入海水來實驗,因為海水中有一些微量元素。


我們喜歡這樣講,沒有所謂的好菌壞菌,就像沒有所謂的好人壞人一樣,這是比例的問題。一萬個壞菌放在一百萬個好菌中,就不足為道了。


這是一千公升的桶子製作的菌。


這是羊糞堆肥


這是馬糞堆肥


這是他有三隻人家送他的牛,他以前都要買很貴的菌來製作酵素餵食牛,一直都不知道這些菌從哪來的。如果直接用果皮製作酵素要三個月,但是用KKF的方法只要一個月。
花蓮的農友之前就有發現,噴過微生物菌的地瓜田,蚯蚓就長得比較多。


這是從南澳拿的海水,有的時候他都會加一點點下去。


這是老師在實驗微生物菌的旁邊,有一個養鳟魚的漁場,農場的主人就說可以給他做實驗,讓他放微生物菌,放一千條下去,如果死亡率低於百分之五,就可以有信心不用抗生素。
其實所有農田的主人都知道放抗生素下去養,都不敢吃太多的。
埔里就有農場在賣綠生菌給養殖場用。


老師把液肥放在外面給農友使用。


裡面基本上都還沒分解完,要淹過去才會有效,不可以泡一半。



這是新竹的陳建和先生,這是工業研究院租下來讓他能夠利用都市裡被廢棄的土地來做一些生產,他在工研院號召了三十戶人家每個人出一千塊,聘僱一個農友來中一份田。但這裡的土很不好,大部分都是建築廢棄的砂土,他想要改善這邊的土地。他想要用社區支持型的農業,如果三十戶可以找一個農友來種蔬菜,社區也可以提供一些人力,種植的青菜可以供應每一戶人家百分之五十的青菜,不夠的再去買。如果都市裡面有十個、一百個這樣的農場,不僅可以提供就業機會,也可以形成互助合作的社群。這樣的理念在台灣已經有在發展的趨勢。


這是他要製作炭化稻榖的器材,後面是他製作堆肥的地方,但是KKF認為這樣太麻煩了,堆肥還要翻,然後還要拿到菜園裡。其實只要留在田裡,然後直接噴灑微生物菌,經過七天到十天就會分解變成肥料。分解的時候的液肥也會直接進入土壤裡。
不過要做液肥的話這樣還是不夠,還是需要一些動物性的糞便,這樣氮磷鉀才會夠。用三一一的比例下去製作。


這是他製作的碳化稻榖。


這是大甲外埔的農友,他也用微生物菌做了幾十年,這是他以前的老師教他的。



這是大肚的農友製作的微生物菌,是從農試所拿來的,但看起來不是很好。


這是農試所的博士在製作的有機木瓜的栽培,


他的液肥是用滴慣的系統,但成本比較高,不是人人可以這樣做的。


這是他們的網室,黏蟲版把好蟲壞蟲都黏住了,很可惜,重要的還是生態平衡。


這是台中農改場製作的微生物菌,可以看到狀況不太好,他們的資材是用網袋裝起來的,


這樣只要打開開關,就可以直接流出來。


這是花蓮農改場實驗的防鳥網子,但是失敗了,因為現在的麻雀很聰明,五六隻疊在一起就可以把網子壓低然後吃到稻子。


這是在美濃的有機農場,有稻子和蠶豆,其實稻子是不小心長出來的。


他們會用人工採收的方式去採收蠶豆,剩下的打成綠肥。


這是嘉義的老師,本來要請他來講,但是他有錄影在公民網站,他的米常常被選上十大經典好米,他就跟我說你過來啊!我幫你準備一整套用在田裡的資材,連米酒都有,不知道他是要跟蟲做朋友把蟲灌醉還是怎樣。
他可以控制到一百公克的稻子要收成幾顆才可以得獎,飽滿度、要大要小都是可以控制的。


這是翻拍的照片,經過他的農田的人都會回頭看。


這是高雄的黃淑君小姐嘗試的育苗。


這是他的刷子除草法,非常有用。剛冒出芽一點點綠就要刷了,太晚就沒效了,刷過去稻子會自己站起來。


這是他們種的三分田。這個三分田裡面全部都是手插秧,一個人手插秧了八天。一百顆種子用單株手插秧。


這是在台大山地農場梅峰的場次。


他們有三桶的廚餘,


打開都是滿滿的,三天前才收到微生物水,只放了一公升下去,但這是不夠的,以三一一的比例來說,五百公升要放三分之一的水進去,還有米糠要給微生物當食物。


他們也有在做菌,也還不錯,他們做了三桶。你可以看到台灣還是有很多人在做菌的。


他們花了一百多萬蓋了一個堆肥場,旁邊就是水泥蓋的一個一個的洞可以翻堆,他們剛剛完工,還沒有開始使用。想問該如何使用。老師說可惜我們沒有早點去,不然根本就不用蓋堆肥場。


旁邊堆著的木頭一剝開都長滿了微生物菌,


隨便一剝旁邊的木頭,都軟的跟豆腐一樣。


這是他們旁邊一堆堆置的準備製作堆肥的,準備要用機器攪碎來製作堆肥。KKF就認為不用那麼麻煩,留置在原地,噴灑微生物菌讓他分解就好。
樹葉也不用特別收集起來堆置,直接留在樹下噴灑微生物菌和一點水,覆蓋起來讓他自己分解就好。


這是在辦公室後面隨便挖的土,


微生物菌都長得超好的!


這是他們的原始森林,有一千甲


他們的蛋殼放在那邊都沒有使用,這個一樣用微生物菌三一一的比例下去就可以分解。


他的廚餘沒有什麼分解,所以沒有作用。


當場直接用報紙、五把的樹葉和一兩把的米糠,加上糖蜜,一點點的水,

包起來就可以放一個禮拜就可以了。


我們當實作了三桶,右下的是很軟的木頭剝碎的,右上的是土製作的,就是要找不同的地方的來製作嘗試看看。
通常要做到第二次會比較準。


這是狹葉櫟下找到的土。


工作人員們。


接下來是台灣的林如貞她的鐵鍊除草法的經驗分享。


這是以前用跪在稻田裡的縮挲田的過程,很辛苦。


這是鐵鍊,用水管綁著,用鐵鍊打洞綁好,


直接拖過去─,秧苗倒了會自己站起來。


雜草很細很細就要開始做。


拜訪他們的時候,台中他們同時是建築師,他們維護林家古厝,也在桃米蓋生態村,裡面就是用合作農場、共同市集等等方式在做。


裡面就有污水處理池、堆肥公廁我想這很多人都知道。


孫崇傑先生他自己也有在做微生物菌,他已經做了八年了。


他實驗把微生物菌放在有綠藻的水池裡。


幾天之後水池就變乾淨了。


在高雄鳥松的課程。


選米的課程和準備道具。


介紹人他們是因為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所以才開始走上有機之路的。



這是製作好的乾式的微生物菌,狀況不一,這有很多變因,可能是竹葉可能是其他變因等等。


這是心福田。


我們當時在上課的時候,因為時間算錯所以提早了一個月插秧。


這是台中的課程,這是幫我們翻譯的小姐等一下你們會看到他,那天有一百多個農友,非常踴躍,來的都是老農,很多老農回去之後就跟龍井的農會講說很棒要他們安排來。所以這次在台中就有三個地方都有課程,大肚龍井後埔還有山上的雙崎部落也會上去。因為現在的農友思維都在改變了。
我們辦這個課程是免費的,慢慢的把這個農法介紹給台灣的農友,互相學習。


那個時候農委會的副主委剛好來開會視察,所以旁邊坐了很多官員,農友就在反應各種問題。


台中場的農改場的老師就來講了很多相關的介紹,


像是微生物製劑的特殊功能,他們的研究報告也是有這樣的研究成果,只是平常沒有放出來。他們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因為保守都沒辦法發表。


當時就有準備很多東西來介紹給農友,像是木醋液,太多就會無分好壞殺光光,苦茶粕會殺死福壽螺,但也是會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


台中場很多人。


這是台南場,這是無米樂的那個阿伯,我們也有去看他的田。



這是菁寮國小,有一百零三年的歷史,去年上課時小朋友有來插秧,試圖在教育中傳遞與接棒。


小孩有二十幾個來上課。


整個無米樂的菁寮社區就像一個博物館,每一個店主都超過八十歲。


這一塊田是捐出來做稻作體驗的。
旁邊還有一塊地,這是租來讓觀光客參觀的。


然後是兩天前去石梯坪海稻田的花蓮課程。


這個稻田過去已經二十二年沒有耕作,三年以前他們想找出祖先是怎麼在這裡的耕作養活一家大小的,找出古代的資料,過去都是一小塊一小塊,三十二塊田,就照古代的方法分割出來,找了一個田間管理員,六個農友來種田,種出來的成果一起來分享。種出來的米很小,因為風大,所以必須要比較小顆粒的米才容易存活下來。五甲只收成七千多公斤。但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以前的人總是有方法可以去種的。像我現在在大愛農場,都很愛講這一段,如果你沒有糖蜜要怎麼辦?在沒有外來資源的情況下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處理。如果沒有糖蜜可以用煮熟的地瓜、馬羚薯、白米飯等等提供澱粉和糖分給微生物吃。
一看到那個稻田是不好的,因為是由高往低,要把上面整平,這樣才可以讓水變均勻,不然就會出現高的地方水不足,低的地方水過多的問題。


這是阿貴師兄,他自己種的米用空氣壓縮機把空氣抽掉打包,有的就是這樣送出去。


  這是他的稻田名字,稻寶地,幸福農。


這是他家裡的小型工廠。
我們今天介紹到這邊,休息一下下面交給Daycha先生,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