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偏見的遊戲
片名:英雄本色
導演/編劇:尼爾‧戴蒙(Neil Diamond)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網站簡介:http://2011bestinput.pts.org.tw/films_1.html#no1
影片筆記:
電影裡面包括了一連串的影片剪輯;我不曾經歷過美國夢的時代,或者該這麼說,在我出生而且成長的那個年代,美國夢並不屬於我所在的那個環境會去談論的東西。再加上從小到大我其實不太追逐熱門電影,就算開始有了影片播放不休的第四台,也因為我幾乎不看電視,導致我對許多重大的經典影片一問三不知。
或許也因為這樣,這部影片裡面舉例的諸多影片,我都處於一種沒有印象的狀態。
但是,順著影片的脈絡一路看下來,確實能夠看出許多端倪的。
影片一開始的時候提到的幾部影片我來不及記錄,但中間開始,我開始依照影片的脈絡寫下了美國原住民電影的大事記年代表:
無聲的敵人(The Silent Enemy,1930)─這部影片是早期的原住民電影。
驛馬車(Stagecoach,1939)
這是美國西部片的宗師電影,從這一部影片開始,確立了接下來的「西部片時代」的影片風格。著名的演員「約翰‧韋恩」也是從這一部電影開始大紅大紫。
由於從「無聲的敵人」所創造的印地安人電影風格開始失去消費者的市場,以驛馬車為濫觴,接下來開啟的西部片時代有個重大特色:「正義的西部牛仔V.S.邪惡的印地安人」,這是關於美國好萊塢電影如何塑造印地安人形象的重大轉捩點。
驛馬車這部電影之所以可以大發利市,有其重要的時代背景;一九三零年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期,整個國度沉浸在一種低迷的氣氛之中;在這樣低迷的氛圍裡,人們需要在情緒上有一個宣洩的出口。這時,「驛馬車」這部電影出現了,成功創造出宣洩時代情緒的代罪羔羊,就是想像中的「殘忍好殺的野蠻印地安人」。
西部片時代影響深遠,這期間出現許多經典的演員和電影,其中包括原住民演員「鐵眼科迪」以及「比利傑克」等等。(但是我都沒有聽過這些人的名字……冏)
本紀錄片的導演就是在這種時代氛圍下長大的,那時美國和加拿大的孩童都熱衷於玩一種遊戲叫做「牛仔與印地安人」,可以想見的是導演根本不可能有機會扮演牛仔,他永遠都是被牛仔打倒的印地安人,於是他無數次為了這個跟白人的孩子打架。
包括那個時候的知名卡通影片「兔寶寶」都不斷複製與傳播這種對待印地安人的偏見,兔寶寶裡面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英文兒歌的動畫鏡頭,就是兔寶寶一邊槍殺印地安人,一邊拿筆在牆上畫記號記錄自己殺了幾個印地安人…….
那首歌是這樣唱的「One little、Two little、Three little Indians……」,配合鏡頭的意思就是兔寶寶一邊開槍一邊哼唱著「我殺了一個、兩個、三個印地安人……」
說實話我當場冒出一身冷汗,好可怕的兒歌。
飛躍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這部片裡面,印地安人開始有了新的形象,飾演躲藏在瘋人院裡的印第安酋長其實沒有瘋,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片子,我小時候聽過這部片,但是從來沒看過。
小巨人
與狼共舞─
這是一部非常諷刺的電影,雖然他非常、非常的有名。但是片中需要英雄凱文‧科斯納來教導如何與美軍作戰的原住民族,卻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族(美國有五百多個原住民族)曾經與正規美軍作戰並且獲勝的原住民族。
導演稱這一類型的「印第安電影」,其實是由白人作為主角,印地安人作為陪襯白人的無能配角的電影。
霹靂心
迷走青春
亞當畢奇,這是一個重要的原住民演員
風中奇緣
這大約是歷史上最錯亂的原住民電影,片中印第安女主角的形象深刻的影響了現在這個世代的美國人,雖然這個故事宣稱根據歷史故事改編,但事實上,片中的印第安公主寶嘉康蒂所展現出來的一切,卻是美國夢的再包裝,而不是印第安文化。
濃煙信號
這是由原住民導演所拍攝的,主要訴求對象是當時的上層社會,亞當畢奇在這一部影片中開始大紅。
冰原快跑人
以導演的角度來看,這是比「濃煙信號」成就更高的電影,這是一部記錄伊努特人傳說的電影,全片除了由伊努特族人執導之外,演員也幾乎都是伊努特族人。導演說,像這樣的電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記錄了「真正的」原住民故事,屬於自己的故事、神話與歷史,而且是由自己去拍攝,自己來詮釋,不再是像從前一樣被改編得體無完膚。
這個時期世界各地也有很多這一類型的片子,像是紐西蘭的「鯨騎士」、戰士奇兵、末路小狂花都是這一類的電影。
美國原住民運動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傷溪澗事件」,故事是發生在1890年代,國家將原住民強制遷移到保留地去;有一批三百多人的原住民部落在遷移的途中遭遇美國騎兵隊,騎兵隊就要護送(押送?)這批人到保留地去,結果在傷溪澗這個地方因為誤會起了衝突,騎兵隊將這三百多人圍起來殲滅了。
這個重大的屠殺事件使得傷溪澗成為原住民運動的聖地;事隔八十多年後,1973年時美國原住民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傷溪澗爆發原住民與FBI和美國民兵的戰役,部落被圍困在傷溪澗長達71天,所有族人本以為絕無倖存之理;但那一段時間剛好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獲獎電影「教父」的演員馬龍白蘭度打了通電話給好萊塢的原住民演員請她代為領獎,告訴她這是個告訴大家原住民正在遭遇的事情的好機會。
於是有了下面這段非常重要頒獎典禮演說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587359o1p97.html
她的演說內容大致上是:馬龍白蘭度請我來代替他上台,他之所以沒有辦法領是因為他認為好萊塢多年來虧欠印地安人,我們必須跟對原住民現在的處境道歉。
這個演說之後,龐大的輿論壓力開始聚集並指責美軍鎮壓原住民運動的舉動,迫使美軍解除對傷溪澗的包圍並退兵,這也是美國原住民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刻。
影片心得:
看這部電影讓我感觸頗多,雖然我對這部紀錄片裡面列舉出來電影接觸不多,但我確實或多或少對所謂的「美國印地安人」存在著強大的刻版印象;起碼我從來沒有想過,所謂的「印地安人」只是一個對五百多個大大小小不同的部落和民族的統稱,就像過去台灣用「山地同胞」來概括稱呼所有的原住民一樣。
好萊塢為了塑造特定的「印地安人」形象,在電影中將印地安人的形象蓄意刻版與固定化,例如一定會帶羽毛頭飾、胸口掛獸骨項鍊之類的,這些都是為了便於創造出一個讓人們一眼就界定「這個角色是印地安人」的效果,電影效果達成了,但是真實存在的原住民們卻因此被單一形象化了。
我們的世界也大量的發生這樣的故事,族群與人物透過媒體逐漸變得平面和刻版,想到原住民我們還能想到什麼?幽默感?愛唱歌?喜歡喝酒?說話會加上「的啦」?
那些都是真的嗎?還是僅僅是媒體創造出來的「刻板印象」而已?
是說我小時候也玩過一款電腦遊戲,叫做「南北戰爭」,遊戲裡面就會隨機出現會突襲然後殲滅你一個陣地的印地安人;這種刻版的形象不僅僅在電影中出現,也被創建到遊戲裡面。
電影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呈現與教育道具啊…
說個題外話,這場放映我很幸運的趕在最後的時候進入會場,匆匆忙忙的衝進去之後,才發現進去是要排隊和拿票的……我之所以可以在遲到狀態還進入會場的理由,似乎是因為門口剛好有媒體在採訪,於是匆匆忙忙一臉嚴肅的跑過來問「會場在哪?」的我,就被工作人員當成趕來的記者讓我衝進去了……
你好,我是2011世界公視大展精選的小編,很高興看見你的心得文章。想請問您我可以將您的文章連結轉貼在臉書粉絲團上面嗎? 謝謝你!
回覆刪除同時很開心你有從中得到收穫!︿︿
好啊!請轉:)
刪除不好意思過年期間都在玩耍,這兩天才又上來看到留言;倒是提醒了我後面幾天的電影我的心得文還沒寫出來^^|||
你們辦的真的很好,期待今年2012的世界公視大展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