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2013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台灣巡迴工作坊─花蓮場筆記2-2,KKF微生物菌培養技術介紹

主講人:泰國米之神基金會Daycha執行長
翻譯:余馥
主題:KKF微生物菌培養技術介紹

前言:這是我在1/2122天參加的KKF在台巡迴工作坊的花蓮場次課程筆記,中文的內容是我記錄現場的即席翻譯而來,並非我個人原創,特此註明。
本篇演講稿內所有PPT圖片版權皆為KKF基金會所有,特別感謝KKF基金會無私提供PPT檔案予台灣公開分享。
本篇內容歡迎自由轉載
更多關於KKF在台灣推廣的資訊,請參考KKF在台灣網站http://kkfintw.wordpress.com/
或上臉書加入KKF@Taiwan社團。


午安。
這個下午我們會練習培養微生物,在我們練習前,我們想先回顧一下KKF的三個階段,小學階段的蟲害管理,中學階段的土壤改良,再來大學階段比較困難的就是種子的部份。
我們昨天也提到,我們建議農民在稻田裡面工作的時間分配,百分之十用在病蟲害的管理,百分之三十用在土壤的改良,百分之六十用在稻米的選種和育種上面。
所以這樣說來的話,假設大家已經在選種和育種上面能夠成功,或許你就不需要作土壤改良和病蟲害管理。
我的發現是,如果大家一開始就從選種育種開始的話,就是削履適足,只要作一次就可以,但是如果你用其他的方式你可能要一直作個不停。所以我們的技術大部分都是花在稻米的品種,在花一點時間在土壤的改良上,大部分時間我們對於病蟲害是沒有做任何事情的。
但是泰國大部分的農民就是從市場上購買稻種,並且購買化學肥料,所以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花在病蟲害管理。因為在泰國病蟲害的方面可能比台灣更嚴重,所以很多稻農為了處理病蟲害可能會破產或者健康嚴重惡化。因為他們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只是不斷解決病灶和病徵的話,病蟲害會一直的來。
因為大部分的農民不相信自然,他們相信的是特定的公司和廠商提供的技術,所以假設你真的相信自然的話,自然會有他自己解決的辦法。
我們的技術是像大自然學習,我們希望這個技術是沒有受過教育也不識字,沒有學過任何東西的農民都可以使用。譬如說以稻熱病來說,在泰國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在我們KKF的田裡面,從來沒有稻熱病的問題。當我們做選種的時候,有一些會感染稻熱病,有一些不會,但是我們就是選擇不會感染的種下去,三季之後到熱病就不會在出現。
如果我們沒有用化學肥料,用好的微生物在我們的田裡面,稻熱病也不會發生。
這樣的技術不只是控制稻熱病,也控制其他病蟲害,都是同樣的方法。
所以我們的KKF的學員從來不需要從市場上買任何資財,他們可以自己製作所有需要的東西。
從去年的課程到今年的課程,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講土壤改良和選種育種,因為時間寶貴,我認為應該把時間花在重要的東西上。
我認為選種育種和土壤改良能夠成功的話,病蟲害就不會是問題。
在我們的土壤改良上面呢,我們對微生物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從來不會去分析和分離他們。我們就是讓他生活在一起。因為假設有一把從原始森林來的好的土壤,裡面有上百種微生物都是住在一起的,在這一小把土壤裡。
因為他們這不只是土讓裡面的微生物多樣性夠高,更重要的是群體的交互作用,他們合作的效果是比單一菌種的好的。
因為對我們來說我們就是把這些土讓從森林裡面取出來,讓他適應一下我們的農田,我們選擇能夠適應的留下來,因為我們的時間不夠沒辦法去分析到底是哪些菌。
這就像是昨天提到的,我們放好的微生物在稻桿上,就可以得到稻桿的肥料、滿江紅的肥料和紅蚯蚓的份肥,每一公頃可以為我們帶來三十公噸的肥料。
如果有好的微生物的話,就可以拿來放在田裡,也可以浸種,拿來促進秧苗的發芽,保護他不要獲得很多的疾病。所以如果你有選出自己的田地裡面適合的稻種,然後再有好的微生物幫助他一起作用,在加上好的益蟲的幫助,病蟲害就不會是很大的問題。
在我們KKF學員的田裡,從來沒有病蟲害大發生的狀況,但有的時候像是和非蝨這種從外地蔓延過來的,我們還是有像是苦楝樹這樣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的益蟲去工作。
接下來我們跟大家詳細一點的介紹微生物和土壤改良是怎麼做的,因為這個方法雖然非常簡單,但是有很大的專一性,你一定要自己來做選種和育種這樣的工作。


在大家到森林裡面去採集土壤以前,態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們要相信自然,自然不是只有我們看到的,這個東西跟我們生命是連在一起的,從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所以我們對待他要像照顧自己的母親一樣。


我們為什麼要到原始森林裡面去採集土壤呢?因為很多森林存在了幾百幾千年之久,在人類還沒有發生之前他們就存在了,裡面存在著最多多樣性。在泰國來說,他就問學員來說為什麼原始森林裡面的微生物有多樣性,就像是原始森林有很多動物,但是人類生存的都市卻很少,所以原始森林有更多的微生物多樣性,一定要到原始森林裡面去採集。
很多農民會問我說能不能就用我田地上面、或者花園上面的泥土來培養。我會說可以,但是這個道理就是在森林裡會有非常非常多的動物,但是在平地只有狗啊貓啊,比較起來還是原始森林裡面的微生物會比較豐富。
除了多樣性以外呢,還有一個就是微生物作用活性的問題。很多農民就會說說不定我的田地採到的微生物作用比較強。我就會問他說,你的田地裡面有狗,森林裡面有大象,你覺得狗跟大象的活性哪一個比較強?所以不只有多樣性的問題,還有微生物活性的問題。
農民會說好啊!那我們從原始森林裡面採出來的時候,我們就只要選最強的菌,然後分離來用就好了。我就會告訴他們說,就像是足球一樣,如果只有最強的射手,還是不會贏的,因為這是一個團隊。
我們在台中場的時候,就有博士來演講的時候新的木黴菌如何使用到稻田裡面,他就有講到這個單一的木黴菌就可以有很多很大的幫助,不管是發芽還是什麼,這是一個例子是只要單一的菌種就可以有很大的幫助的例子。
但是假設我們只使用單一種木黴菌的話,他一樣可以分解稻草分解的很好,一樣可以得到十噸的肥料。但是他沒辦法協助滿江紅固氮,也沒辦法生存在蚯蚓的腸道裡面,因為那裡面是無氧的環境,所以蚯蚓的肥料部分也沒有辦法得到。


所以在泰國我們跟這些農夫解釋之後,他們就比較願意而且開心的去森林裡面採土,去採了他們認為最好的土回來。但是他們採的土我們都還是要進一步的試驗。


有一些農民有特殊的才能,可以用聞的來分辨土壤的好壞。泰國公主(註)來的時候就很懷疑怎麼可能用聞的就知道,我就告訴他說,就像法國的品酒師一樣,用聞的就可以知道酒的年代和產地,所以這是只要訓練就可以達到的。就像是很多婦女假設說他們很會煮菜的話,他們只要用聞的就可以告訴你說這菜是太鹹還是太酸等等,根本不需要放到嘴巴裡面嚐。


大家從原始森林裡面採出來的土壤,要在經過培養。我們盡量用農民手邊有的資材來製作,所以我們就是用竹葉、水、糖蜜、米糠來製作。所以我就問農民說假設我們現在要來培養微生物要怎麼培養呢?就像我們要養動物一樣,要怎麼繁殖微生物呢?米糠和糖蜜就是提供食物,他也需要水份所以我們加水,然後用竹葉提供居住的空間,這樣就可以繁殖微生物。


這樣子培養七天之後,大家就打開來互相比較,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自己的沒那麼好就可以去比較別人去哪裡採的比較好。
有的時候從同一個地方採的兩個樣本,長起來卻不一樣,這可能跟你你製作的程序有關。


我們如何判定乾式的是好的微生物,就是他有長白色的菌絲,這樣我們就會留下來。


乾式的培養法一開始先把它濕潤,包起來不要密封,七天之後我們就可以拿來使用,可以繼續保存十年,乾掉也沒關係。但是當我們要使用的時候,我們會把它轉成液態會比較好使用。一樣就是加糖蜜加水,然後加米糠,一樣七天之後就可以使用。


在濕式的培養上,七天之後假設你的菌表面有被乳白色的菌絲覆蓋,表示這是ok的,但假設是黑色的菌絲就不可以使用。


這個是用糖蜜來製作的,如果沒有糖蜜的話可以用碎米,稍微煮一下取代糖蜜,你可以看到跟糖蜜相比他的泡泡比較多,但菌絲會比較少。


剛剛做好微生物菌水使用方式也很簡單,收割之後把稻草打到田裡,用小型的機器把到桿壓進水裡,一公寢用一百公升的菌水下去滴滴滴,七天之後就可以了。


另外一種方式是用微生物水來製作液肥,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成份都可以使用。


有一些農民用更簡單的方法,他在水源頭直接滴微生物菌水,放水的時候就可以直接佈滿整個田。


一般大家沒有用微生物菌的話,比較多就是作堆肥的方式,但是堆肥要一直翻堆是很辛苦的,也需要機械去協助施用到田裡。
但是如果是要做堆肥來銷售的話,乾式是很好的方法可以直接裝起來賣。有好的微生物的話,加進去也會加快分解的速度。


加上進去微生物水之後,很快就會有綠色的滿江紅布滿整個稻田。


如果說用市面上的品種來種植,用剛剛的微生物水加進去的話,他的表現是不錯的,但是沒辦法跟慣行農法比較。


就像之前講過的,除了稻草還有滿江紅、蚯蚓大便,這些都是需要好的微生物來共生。


曾經有一個泰國的微生物專家到了KKF農民作的乾式微生物菌拿去實驗室分析,分析的話他只做了一次的培養,因為教授也很忙,只試了一種培養基,只分析了百分之十的菌。就有三種木黴菌,有四種枯草桿菌細菌類的,還有兩種芽包桿菌、跟九種黴菌、兩種麴菌等等,這還只是十分之一而已。
而且這些菌是一個團隊,不是隨便去哪些地方找三種木黴菌枯草桿菌加在一起就可以工作,因為這些是幾千幾百萬年都一起工作的,如果自己混合的話可能會有不相容的問題。
有的農民就問說如果裡面有病原菌怎麼辦?我的回答是裡面一定會有,但是不用擔心,因為會被好的菌種所控制,就像一個壞人到好的社區也沒辦法為非作歹一樣。


所以專家他把一些菌拿去培養之後,就秀給農民看說,左上角的是木黴菌,左下角是根黴菌,這兩個是好氧的。右邊的芽包桿菌和酵母菌就是厭氧的。長得比較小。
對農民來說我們當然不知道菌長什麼樣子,但我們只要知道他可不可以用就好了,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培養研究之類的。


這個是專家分析出來的一些微生物的作用,發現他不光是可以促進生長,還可以有一些疾病預防和保護的作用,所以農民可以直接用這些微生物保護與促進植物的生長。
像這樣的技術,農民比專家還要更早就知道並且可以運用,專家只是給他們一個證明說這樣的作法是對的。農民在應用上是可以直接超越學術專家的,所以我們認為交給農民這樣的知識和技術才是真正有用的。


所以這些農民就是相互的學習,互相交流自己覺得好的方法,所以就算再沒有農藥和化學肥料的情況下,生長狀況還是很好。


接下來再為大家介紹一些我們在微生物上面實驗的細節,這是台灣的志願者到泰國之後前三個月協助進行的實驗。


他們在去採之前要先做規劃,因為是國家保護區。他們沿著河流上去,先再瀑布玩一下,然後再去採微生物菌。


所以每個人就去落葉堆、大樹下等等地方找尋這些表土。一個點最多不要拿超過一公斤



還有一些是朽木下面的,已經被分解變成很軟的土壤也可以採回來。



還有一些是很大的樹,雖然還沒有死亡,但中間也有些部分開始爛掉,這些也可以取回來實驗。


採回來的土壤有三十一個樣本,先弄的比較均勻和比較碎一點。


這個實驗我們用的是比我們一般培養減半的,減到1/20的配方,一樣用水、米糠、糖蜜、土壤這樣的配方。


把米糠、糖蜜、土壤一起混合。


最後再放入土壤。


等待七天發酵。
然後做完之後,放進有蓋子的容器裡面,每天再同一個時間打開來拍照。七天之後就把它裝瓶,因為還有下一回合的實驗要做。


這個是第二回合,第一回合用20的土壤,第二回合就是用做好的菌水取代原始的土壤。


第三回合我們把它兩個兩個樣本相加,用菌水,20改成1010不同的菌水相加,試試看會相容還是相剋?


這一張圖上下分別是一號和二號兩個樣本,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的樣本圖,可以看到一號的第一回合顏色會一直變化,但第二回合就是很明顯就是白色的菌越來越多,最後整個佈滿了桶子表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代表的意義是,從土壤開始培養的話,是比較多樣的,到第七天還是可以看到白色的、黑色的各種菌。但第二回合的時候白色的菌就會佔上風,變成強勢的菌種。
第二號樣本也是類似的狀況,一開始從土壤開始培養就有很多菌種,第二次培養,乳白色的菌絲就成為強勢的菌種。
這個就可以學到,我們從土壤培養菌的時候不能只作一次,因為第二次的實驗比較可能會呈現我們想要的菌的狀態,如果只有第一次很可能不會出現我們想要的狀況。


這個是第三回合,我們把它兩兩混合在一起,可以看到白色的菌絲很快就可以佔上風,很快的佈滿整個種類,可以看到多樣性更多時,強勢菌種的變成強勢的速度是更快的。


第四回合,這是四個四個混合的,結果強勢的菌種又更快的佔優勢,佔優勢的速度又比起兩個兩個的更快。


第五回合,用八個八個混合,其實好的還是差不多,但有一些有變異,開始出現黑的和黃的這種狀況,有的表現的更好,有的表現的更差,表示有些菌相容有些菌不相容。


第六回合,這個是十六個十六個混合,有一些真的更好,有一些卻更差。如果我們有興趣實驗的話,可以嘗試把不同的樣本加在一起,有些會更好有些會更差,不一定。
但是大家必須要注意,這個都是我們在家裡操作的結果,但是到田裡不一定是這樣,所以做完之後要留幾個,再拿到田裡去做實驗。
還有假設大家假設要實驗的話,液態的培養比較容易看出來也比較容易的使用,要是已經選到好的菌,就可以用乾式的下去製作,可以保存十年。
所以我們用液態的培養先選出好的菌,拿去田間實驗之後,把最好的留下來,然後製作一些乾式的保留下來。液態的可以使用六個月。
在泰國的話,我們算了一下成本,每公升的成本不到一塊錢。這個只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實驗,要混合多少都可以繼續試。
用這樣子的技術,在水稻栽培上面來說,就不需要堆肥也不需要綠肥,也不需要加禽畜糞之類的東西。

學員提問:作失敗的菌要怎麼處理?
老師:沒關係,他是無害的,倒到水溝都沒關係。
學員提問:育苗的時候可以使用菌水去浸泡嗎?
老師:可以的,用好的菌水下去浸泡種苗,可以促進發根,也可以讓好的微生物先附著在幼苗上形成保護層,預防病蟲害的侵襲。
學員提問:米糠有其他替代品嗎?
老師:米糠主要的功能是提供營養,因為米糠裡面有很多重要的維生素。所以如果沒有米糠的話,使用榖物類的種皮都是可以的,像是麥糠也可以。

註:現場的即席翻譯是翻譯為「皇妃」,但後來經過在泰國KKF基金會工作的朋友指正,這個故事的主角應該為現任九世皇的二公主,是目前皇室第二代中比較有民望的,很有可能會繼任成為泰國史上第一個女王。

1 則留言: